今年6月是香港最後的平靜日子——五、六月時,大家還在盼望連續28天零本地感染;七月首兩星期,整個社會在政治和公共衞生上已變得天昏地暗。7月5日那個星期開始,本地感染個案每天雙位數上升,到了現在單日數字過百,整體感染人數也超越了SARS。你可以說數字是冰冷的,那便看看那些找不到感染源頭的個案,看看那些如繁星亂墜的十八區感染個案分佈地圖,看看那琳琅滿目的多人聚餐感染群組。
今波疫情有幾個特點。第一是社區感染者眾,而且散落各區。第二,有不少患者是長者和長期病患者,有些剛入院時情況已頗嚴重。最後,病毒傳播能力很強,除下口罩談話、抽煙、進食的短短一刻已可染病。隔離病房在兩三個星期內被塞滿,普通病房也在短時間再次變身二線隔離病房,最終深切治療部可能會不敷應用。現在醫院不同地方的感染風險也高;社區個案太多,患者病徵不明顯,也有醫護人員在社區和工作間受到感染,院內感染群組看似再難避免。無奈地,恒常的服務再一次被叫停,我們脆弱的醫療系統再一次被癱瘓。
靈活運用公私資源仍有餘力
控制疫情,應先堵截源頭,任憑你再口硬,專家們已清楚說明,今波疫情由豁免檢疫人士傳入。所有來港人士早應先進行病毒測試,等待結果期間需在特定地方隔離居住。談引致社區傳播的責任,市民和政府應各佔一半。政府為了盡快讓飲食和旅遊業走出困境,過度放寬了餐廳和大型主題樂園的限制。市民亦鬆懈下來,不斷參加社交聚會飲宴,把握脫下口罩的機會。疫症爆發後,政府再次限制餐廳經營,也加強了強制戴口罩的規定,但能否控制社區傳播還看市民的公德心。
大家經常問公立醫院會不會「爆煲」,會不會沒有足夠的隔離病床。面對大型社區疫情,公共衞生及臨床醫療專家必須因應醫院的負荷和社會的狀況,靈活地定下住院和治療的方向。新冠肺炎是一場持久戰,如何避免短時間內耗盡醫院和公共衞生資源,是防止醫療系統崩潰的重點。運用社區隔離設施處理沒有病徵的隱性病人,就是讓社區分擔處理部份情況穩定的患者。另外,加強社區家庭醫生參與疫情工作,更能疏道醫院和衞生署人手緊張的問題。其實,香港有足夠醫療人手處理今次疫情,只是工作過度集中於醫院內某些科目和衞生署某些崗位的同事身上。當能靈活地運用公、私營和不同科目的資源和人手,香港在處理疫情上應該仍有餘力。
倘若我們真的敗於新冠肺炎之下,這是因為在今天的香港,政治凌駕於公共衞生之上:中港邊境控制不談;保就業資助落入大財團而非打工仔手上;學者研究、披露國內疫情被攻擊;政府制訂政策不以專家意見為依據;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疫情失控為藉口,衝擊把守我們醫療水平的專業資格註冊制度……如果說疫情令我們沮喪,見證現時政府的施政更令人絕望。
馬仲儀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