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
前年重遇一位多年沒見的中學同學A,約好再聚,但各有各忙,拖了兩年,反而在疫情嚴峻之際才落實,為的,是他十五歲的兒子。
A中年得子,九代單傳,對兒子特別緊張,不在話下。因為身體有點毛病,要避免過劇運動,一切學校體力相關活動,都被禁絕,卻在他十三歲時,放心送到英國讀書。當然,讀的是寄宿學校,亦知會校方缺席一切戶外活動。年初學校還未停課,A早已令兒子回港,幸運地避過當地疫症爆發,半年來家中日夕相對,矛盾漸現,尤其是不許獨自外出一事。A在WhatsApp大吐苦水,自己苦心不被理解,也曾想過陪兒子到郊外散心,但看到郊區人山人海的景象,被嚇怕了。早前疫情稍緩,A問我有沒有人流不多、交通方便而又不太長的路線可以推薦。想了想,便約他周日下午到馬鞍山大水坑走走。
從大水坑走古道到茅坪,一來一回,慢走也只兩小時,沿途樹蔭為主。這條是熱門路線,下午四時才出發,除氣溫已稍降,也可避開人群,夏日日照時間長,加上近月天氣清朗,六時仍光線充足,時間剛剛好。少年人雖然缺乏運動,但不至於是孱弱書生,反而他老爸中年發福,走了一段便氣喘如牛。反正是要走回頭路,我便着他慢慢走,下山時再接他一起回程好了。父親不在身邊,少年的話便多起來了,「哇,這風景好像屋久島。」原來A並非要讓兒子成裙腳仔,只是極不放心他獨自外出,放假時會作補償,帶他到日本各處「登山」。為甚麽是日本?因為日本的山多可駕車或坐纜車登上,走幾步便看到壯觀風景,所以也算是遷就自己體力有限。林蔭中外望,藍天白雲,翠巒起伏,那一年在大雨中穿越屋久島千年神木群,末段天空忽然放晴,情景仍歷歷在目,的確很像。「你老爸竟然去闖魔法森林?經常下大雨的哦。」「不是啦,只是坐巴士到白谷雲水峽,轉個圈便下來了,爸還滑倒了幾次。很幸運,當天放晴。」我這個中同,為了兒子,的確很盡力了。疫情兇猛,北方工廠停產,我們才有連續個多月的天朗氣清,也算是一種運氣。
港人適應力強 離開博重生
五時三十分,接近茅坪坳,原本狹窄石砌古道變得寬闊,陽光穿過樹林,如一束束金線,直射石上青苔。「熊野古道!」我們幾乎不約而同。「你老爸帶你看完三重塔便回頭吧?」我們相視而笑,應該是猜中了。「這是clubmoss(石松)嗎?」林下像地毯般的一大片深綠卷柏,上山時陽光充足,青綠一片不大顯眼,下山時天色轉暗,卻呈現甚為吸引的藍綠色。這種原生卷柏類普遍生長在野外陰涼地方,也有作室內盆栽,但這樣一大片,也不常見。雖然跟石松同一個綱,深綠卷柏卻是卷柏科的,而他說的,應該是被稱為「非洲石松」的小翠雲。「我在英國行山見到的,葉片比較疏,像苔蘚多一點。」然後立即察覺自己說漏了嘴。「那應該是另一種非洲原生的。我在愛爾蘭留學時曾修植物學,所以知道一點點。」我裝作沒察覺他曾違反父親的禁令,自己也曾在十六歲離家負笈海外,首次感受自由,故完全能夠理解,但還是提了一句,「英國的大學都有登山學會,有興趣不妨留意一下。」「我在IG也看了不少香港郊野的美麗風景,始終更有親切感。」十多歲便有機會到外國讀書,是幸運的一群吧,只是,鮮有被徵詢意願。
1878年,原生非洲的小翠雲被帶到英國,因能抵受低溫,故能脫離溫室,在野外落地生根。濕冷的英國,應該也難不到適應力強的香港人,只是年輕一代,不一定願意離鄉別井。面對社會崩壞,有人會為捍衞自己「收成期」而不惜犧牲年輕一代,但幸好,更多的是寧願把他們送走,博取一個新生的機會。也許更重要的,是對他們努力守護的價值,憧憬的未來,多一點瞭解。世界,始終是他們的。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