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角力】
【本報訊】美國高官頻在意識形態上向中共宣戰,中美互相下令關閉總領事館,雙邊關係半世紀以來最惡劣。路透社引述消息指,北京官方智庫已提前準備有關美國大選和輿情的報告,並聚焦在民主黨參選人拜登及其政策,寄望民主黨上台後中美關係可重新上路。但有分析認為這是一廂情願,避免走特朗普單邊主義道路的拜登政府更有可能與西方盟友一起對抗北京,並在人權問題上採更強硬立場。
回顧近半世紀中美關係的冷暖起伏,可謂與中美俄(包括前蘇聯)的三角關係以至國際局勢變幻息息相關。60年代末,中蘇關係因意識形態論戰和邊境衝突全面決裂,深陷越戰泥沼的美國希望拉攏中國對抗蘇聯,結果促成總統尼克遜1972年訪華,兩國終在1979年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80年代可謂中美政治關係的黃金時代,1980年中國跟隨西方世界抵制莫斯科奧運,雖然有「冷戰戰士」之稱的列根1981年上台後即大舉向台售武惹來北京反彈,但兩國翌年簽署《八一七公報》,美方承諾逐漸減少對台軍售,以換中方在眾多國際問題上與華府合作。1989年六四後,美國牽頭西方世界制裁北京,但不少制裁措施在幾年後已無疾而終,克林頓政府1994年把對華貿易「最惠國待遇」(後改稱永久正常貿易關係)與人權問題脫鈎。
習棄「韜光養晦」即惡化
踏入21世紀,中美縱曾發生南海軍機相撞事件,美國亦長年指摘中國人為操控人民幣滙率,但由於美國在全球反恐和朝鮮半島核問題須尋求中國支持,雙邊關係仍平穩發展。直到習近平上台後拋棄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戰略,奧巴馬在第二任期後期強調美國要「重返亞洲」,繼任的特朗普提出「再令美國偉大」,並對華發動貿易戰,兩國關係始急轉直下。
短期來看,中美關係的發展要端視在11月初的美國大選由誰勝出。路透社報道,一些中國政府和軍方鷹派把特朗普連任視為加速中國崛起的機遇,因為他在處理疫情等內政問題手法混亂。但另一方面,中方也對特朗普的不可預測和屢向華威脅加徵關稅感憤怒,寄望民主黨上台可改變局面。一名中國官員說:「人們不抱任何幻想,希望把中美關係恢復到過去的美好時光,但新總統至少提供了重啟兩國關係的機會。」
不過,對中國強硬已是美國兩黨默認的立場。曾在奧巴馬政府任職東亞事務外交高官的羅素(Daniel Russel)說:「中國似乎不會對拜登當選逆轉華盛頓對中國的看法抱有幻想,但這可能會成為與新一屆政府對話的序曲。」
時事評論員林和立稱,兩黨在對華政策上沒重大分歧,只是民主黨可能「較客氣」,若拜登當選,對華政策應不會有大轉變,只是風格不會那麼兇悍。「拜登可能沒有特朗普般這麼明目張膽地支持台灣,但在香港政府和中國人權問題上都會很強硬。」他預計在特朗普任期最後幾個月,除兩國元首或將在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有碰面機會外,兩國高層難以再互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