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幸災樂禍文化史 - 劉細良

【讀書好】幸災樂禍文化史 - 劉細良

【讀書好】
美國九一一恐襲、日本三一一地震、美國武肺確診破紀錄,在這些人類災難前,總會有報道內地網民幸災樂禍的言論。是大陸人民智未開,道德低下;還是他們太過老實,沒有好好掩飾人皆有之的幸災樂禍心態呢?

旁觀痛苦

社交媒體的普及,正將「幸災樂禍」變成時代精神。

你看到facebook上一段又一段滑雪跌到四腳朝天、放狗被狗拖落水等短片,還是忍不住看到結尾。至於最近某上市公司CFO被的士車cam拍下的急色片段,大家不是瘋傳嗎,一邊看一邊想:「幾時會被解僱?」還有,當新聞出現警察宿舍感染群組、藍絲聚會播毒時,大家心中暗叫一聲:「yeah!」你開始會懷疑,自己明明是個大愛包容的左膠,為何今天變成個幸災樂禍的小人?話說在二○一五年德國烏茲堡實驗室,三十二名足球迷同意在臉部貼上肌電圖的電極貼片,測量他們在觀看德國隊與宿敵荷蘭隊罰球影片時,臉上所出現的微笑和皺眉。心理學家發現,當荷蘭隊射門失敗,相較於德國隊得分,德國球迷的微笑來得更加明顯、笑容也出現得更為迅速。

原來幸災樂禍之心,人皆有之,問題是你會否掩飾而已,即使幸災樂禍,也不必太着緊,誤以為自己道德有所虧欠。今天介紹一本關於幸災樂禍情緒史研究作品《Schadenfreude: The Joy of Another's Misfortune》,作者Tiffany Watt Smith是英國文化史暨情緒史專家,她在二○一四年被BBC選為「新世代思想家」。為何這本英文書用了個德文作書名?原來在英語中沒有「幸災樂禍」這字,「要給這種樂趣一個名稱,我們的語言卻落入一種偽善的靜默,彷彿閃避着眾人的目光而局促不安。因此,我們採用德語的Schadenfreude,以意指損害或傷害的『Schadene』這個字,加上意指欣喜或愉快的『freude』這個字,來組成幸災樂禍這個詞。」

不用悔疚

這本書回顧了過往許多文學、歷史故事及心理學研究,指出幸災樂禍情緒的發生,甚麼時候我們會幸災樂禍,甚麼時候我們會感同身受?如果發現自己是一個幸災樂禍的人,該怎麼辦?作者告訴你,幸災樂禍的人不是有病,也不需要有罪疚感,一對平凡小夫妻,見到婚姻表面幸福滿瀉的許志安偷食被揭露,有幸災樂禍之心,不過是為自己平淡的人生找到一點安慰。幸災樂禍其實是一種調節情緒的方法,透過想像別人的苦難、同其他比自己差的人比較,你會知道自己的人生也不是太壞。自己的老公,沒有甚麼事業及名氣,也賺不到大錢,但至少他不拈花惹草,對家庭負責,對感情專一。通過幸災樂禍,許志安無端成為多少平凡男女的人生加油站。

至於大陸人,他們也自知生活在大監獄之中,如何在匱乏之中找到幸福感?惟有通過「比較」,自然就有一種幸福感。當他們心中認為先進的美國,也出現嚴重疫情,通過幸災樂禍,便可確認即使自己生活在大監獄,其實也不太壞!於是幸災樂禍成為當代大陸人的集體情緒表達方式。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