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看過一套科幻片,講述人類身處的地球,環境改變,大氣層沒有了氧份,人類只可以生活在充氧的玻璃罩內,十分擠迫。一天有個年輕人羨慕玻璃罩外陽光充沛的世界,不顧勸告,脫門而出,結果是陳屍郊野。長者們語重心長,教導孩子們要懂得「活在新常態」,「地球環境是我們破壞的,我們要接受現實」。
香港抗疫第一波,大眾都如臨大敵,學會保護自己及家人,自動減少外出及見朋友。在海外疫症爆發時,第二波輸入個案的出現,政府亦守護好出入境檢疫及隔離,以截斷傳播鏈。
第三波的社區爆發,提醒了我們隱形帶病毒者的存在。追蹤源頭已非容易之事,那就要靠香港人自律及自覺,抗疫措施不可鬆懈。吃喝玩樂的群組,容易交叉感染,是病毒傳播的溫床,應自覺不參與。社交疏離變成常規,人與人交往,社會活動,要創新模式。除了緊急社會事故或醫療需要,人與人接觸,要盡量減少。公共、金融服務,醫療、教育等領域,都要開闢新途徑,以維持社會運作。
疫情什麼時候會完結?大部份民眾有抗體,抑或是疫苗研製成功?這裏面太多未知之數,包括對病毒變種的認識,身體免疫力的持久性。全民病毒檢測以找出隱形帶病毒患者,抑或是全城封閉兩周,以切斷傳播鏈,都是要考慮之列。當全球還是在疫情嚴峻之中,沒有一個地區能夠獨善其身。
如何保護自己?
口罩已經成為衣着的一部份,亦是最重要的防預措施,避免病毒從口鼻進入,甚麼不舒服,束縛,透不到氣,在公眾地方都不應成為不戴的理由。可以不戴的時候,就只可以是周邊沒有人的環境。
勤洗手,算一算,我每天洗手不下數十次,揭過報紙、書籍、文件、電腦,都要洗手,飯前飯後、如廁前後,更要洗手。出過公眾地方的衣服,回家便要清洗。入屋第一件事就要淋浴,清潔完才可與家人共聚。以前當這是潔癖,但今天這便是日常生活一部份。
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保護好自己,維持必要的工作,活動以家庭為中心,朋友聯繫採用遙距模式,學習生活在新的常態,打一場持久戰。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bcf.org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