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昨升空,執行中國首個火星探索任務。中國雄心勃勃,計劃此次一口氣完成圍繞、降落、巡視三項任務。前往火星的航時長達七個月,預料天問一號明年2月期間進入火星軌道,待軟着陸成功才能真正展開任務。專家指出,軟着陸是整個任務的關鍵,稍有差池計劃也將告吹。
天問一號昨在海南島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美國一周後也將發射「毅力號」火星探測車。中國火星計劃較美俄起步遲得多,但天問一號設有軌道器、着陸器和巡視器三大部份,企圖一次過完成圍繞、降落、巡視火星的三大任務。
「煞車」入軌機會僅一次
升空只是第一步,天問一號今後將展開超過七個月的前進之旅,料2021年2月期間進入火星軌道。至於能否成功着陸,關鍵在於臨門一腳的精準「煞車」。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科研三部副部長葛釗表示,當天問一號進入目標天體影響範圍內,必須減速,讓天問一號被火星的引力場吸引,此番操作稱為「捕獲制動」。
按照中國航天局預計,天問一號在「捕獲制動」期間,與火星相距400公里,與火星的相對速度卻高達每秒四至五公里。「捕獲制動」過程中,如果制動點火時間過長,天問一號速度下降過多,就會導致硬着陸而撞上火星;如果制動點火時間過短,天問一號就會被拋出軌道而飛離火星,故機會只有一次。
由於被捕獲時天問一號距離地球1.93億公里,通訊單向延遲約11分鐘,局方無法實時控制過程,只能依靠天問一號的電腦操作,故成為今次計劃技術風險最高、最為重要一環。假設天問一號着陸成功,除了會在火星拍照,還會探測火星上的物質、元素和環境,觀察火星的地質結構和氣象。
圍繞降落巡視 美花25年
在天問一號之前,中國2011年曾計劃派「螢火一號」前往火星進行軌道圍繞,然而當年中國還沒有足以前往火星的重型火箭,故螢火一號是搭載俄羅斯「福布斯-土壤」火星衞星探測器升空。由於福布斯-土壤號發射後故障,螢火一號也未能離開地球。該次任務失敗後,大幅延誤了中國的火星計劃,這或是今次天問一號任務嘗試「一箭三鵰」的原因。
回顧美國自1971年「水手9號」成功環繞火星飛行後,至1996年才有「旅居者號」火星探測車進行巡視,前後花了25年時間。如天問三號成功一箭三鵰,有望拉近與美國在航天發展上的距離。
新華社 /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