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童書可培養兒童的普世價值觀,屬當地本土文化,是建立公民身份之端。港版國安法對本港童書出版業的影響尚未浮現,然而內地童書界一早備受政治意識形態掣肘。
「和平」「民主」被消失
本港親子教育團體綠腳丫七年前由數位家長合辦,供子女透過閱讀活動體驗社區文化,創辦人柯佳列近年涉足出版界,與木棉樹出版社合作策劃繪本《電車小叮在哪裏?》,至今已出第五版,賣出逾1.2萬本。
柯不時往內地推廣閱讀活動,對內地閱讀文化有深刻觀察。他指內地學校圖書館引入原創與外國圖書的比例須為九比一,題材也受限制,「有十字架的不可放入學校,就算不談政治、民主自由,講外國節日如聖誕節都不可以放入學校。」外交政治也影響出版:「跟韓國關係差,便限制引進(童書)。」
濱田桂子所著的《和平是什麼》獲得今年度第13屆香港書獎;此書屬中日韓聯合出版「祈願和平」系列繪本之一,在內地被消失,去年木棉樹買下版權再版,香港兒童才有機會閱讀。柯不知此書被消失的原因,但欣賞此書演繹和平概念時並非用戰爭作例,而是援引兒童日常生活,「二戰後,有大量用戰爭背景的(童書),結果只是製造仇恨。內地亦然,直至今日講日本都是『日本鬼子』,最後,我們都不可以真正和平。」
另一被消失的繪本是台灣作者孫心瑜的《北京遊》。此書講述小女孩穿梭古今北京,在頹垣敗瓦見「拆」字等文革標語,見證老胡同與當代建築新舊交迭。柯表示,此書是否涉敏感歷史背景而被消失不得而知,因政策從不透明,各省市的出版業惟有自行揣摩上意。
柯續指,某些繪本走偏鋒,像大陸首位獲國際安徒生獎的作家曹文軒短篇小說《痴雞》,講述黑雞想當媽媽,動了孵蛋的念頭,卻違背主人賺錢意願。全書只用黑色描摹人物,唯一紅色是纏着母雞的布條,有虐雞畫面,卻無阻黑雞做媽媽的決心。柯訝異此書對象是兒童:「那是文革年代他們(作者、繪者)的童年紀錄,我覺得有(像)文革時『人食人』……當中有不少隱喻。」
國安法來襲,香港儼如提早與大陸接軌。但柯佳列認為不必高估政權影響力,但擔心香港出版社自我審查。他又以《善良Be kind》一書為例:「我不信一個國家,會禁止家長跟小朋友說怎樣做善良的人;做善良的人,有些行為便不會做,包括尊重其他人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