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揀啱童書】
很多父母喜歡透過色彩繽紛的繪本,藉親子共讀來建立子女的閱讀習慣,台灣出版的繪本就一直深受本地家長和小朋友歡迎。大多數的台灣兒童繪本,題材多數以搞笑方式吸引小讀者,當中也有一類屬於較小眾的兒童繪本,旨在幫助小朋友建立優良公民質素,以及對社會的關懷。以顯淺的故事說明深奧道理,薄薄的繪本因而變得有深度、有溫度。
「一般人都把圖畫書叫作繪本。繪本重視的除了文字,還有插圖。插圖美麗,可以吸引小朋友,帶他們進入圖書世界。」台灣「字畝文化」社長馮季眉接受訪問時表示,台灣每年出版很多繪本,當中不少繪本的故事都很搞笑、好玩。她認為,「好玩」是一個面向,但家長亦可以通過繪本跟子女談更多話題,像生命議題、性別平權、社會話題等等。
這也是字畝文化其中一個選書考量。出版社成立於2015年,當時推出以青少年為對象的雜誌《青春共和國》,藉雜誌陪伴青少年邁向成熟,立足社會、建構成熟公民性格。到2016年圖書出版部成立,將「生活、思辨、學習」定為出版三大核心精神。在繪本選書當中,除了主流的好玩題材,也出版一些具深度的好書。
「以前的台灣,比較沒有這類帶有話題性的繪本。開初時我們也以為這類繪本屬於小眾,但想不到喜歡這類童書的家長數目不但不少,而且越來越多。」本身是資深兒童文學工作者的馮季眉,自己也擔任過繪本繙譯工作。字畝出版的中文繪本《我們都是奇蹟男孩》,讓小朋友反思「平常」和「不平常」,是由全球暢銷的英文繪本《We're All Wonders》繙譯過來,譯者就是馮季眉。
知識以外 培養品格素養
她表示,台灣和香港有同一種現象,就是那些能增進學生學科上知識的書,賣得很多、很好,「這些都很受家長歡迎,小朋友就不歡迎。」但小朋友不能只有學習,全人教育還包含很多品格素養,因此優質繪本不能缺少。至於一本好的童書,應該可以按小朋友的能力和經驗,或作淺層瀏覽、或作深度閱讀,而無論淺層或深度,都能為小朋友帶來裨益。
推介書單
1)兒童權利由他起
《布魯卡的日記: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孤兒之家故事》
柯札克醫生是知名的波蘭兒童人權之父,被納粹德軍送進集中營遇害之前,曾創立一所孤兒之家,幫助200多位院童。時值二戰時期,柯札克和兒童都是猶太人,但繪本重點不在描寫痛苦,而在於從布魯卡的日記裏,從孩子的視角看見醫生和院童的互動,看見在窘迫下,高貴心靈如何建立被愛、被信任和被尊重的空間。柯札克終身提倡兒童人權,其理念深深影響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制訂。1979年他誕生一百周年,聯合國宣佈該年為「國際兒童年」。後來,聯合國發佈的「兒童權利公約」裏定義四大基本權利(生存權、參與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柯札克已把這些權利在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一一落實。
2) 種族共融國際觀
《旅程》
在一個地方,戰爭開始了。有一天,戰爭帶走了小主角的爸爸。媽媽說他們需要離開原來的家,去另一個有許多高山的國家。雖然小朋友都很不想去,但媽媽說,只要去那裏,他們再也不必害怕。他們越走越遠,須丟下的東西越來越多……
移民及難民問題,成為了全球性問題。很多人因為戰爭、迫害而不得不跑到別國,每一個人都帶着一個艱難的故事。繪本的意大利籍作者與難民訪談,用圖像及隱喻說出他們的故事。這故事很適合引領孩子認識與思考各地難民問題,培養國際觀,進而培養同理心,學習理解、接納與寬容地對待與自己不同背景的人們。這繪本奪過逾十個書獎,包括《紐約時報》傑出童書、《華爾街日報》最佳童書、《衛報》最佳兒童圖書等。
3) 獨一無二共同點
《我們都是奇蹟男孩》
平凡和不平凡的區別在哪?
奧吉喜歡騎腳踏車、玩球、吃雪糕,平凡得像其他孩子一樣。但奧吉的長相卻不太平凡,經常被其他人在背後嘲笑。這些耳語,讓奧吉十分難過。只有媽媽會跟他說:他很獨特,是一個「奇蹟男孩」。
奧吉傷心時,會與他的小狗一起戴上太空頭盔,幻想去到很遠的太空,沒有人的銀河系。從太空回望地球,他發現每個人說的話都不同、都是獨一無二。
最後,他終於明白:我們沒辦法改變我們的長相,但可以改變我們看人的眼光。每個人都非常獨特,都是一個奇蹟。此書囊括各個大書獎,經常佔排行榜冠軍位置。
4) 討論不合理規矩
《誰都不准通過》
誰都不准踏上這本書的右頁!
在某國家裏,衞兵總是服從將軍的命令,從來不會質疑。這次他接到的命令是,「不准讓任何人越線!」他必須幫將軍維持這本書「右頁的空白」。沒有人可以到右頁去,人群只好擠在這書的左頁,越來越多,衞兵也承受着很大壓力。一位小孩本來在左頁玩皮球,突然一不小心,皮球滾到右頁去。接下來,會發生甚麼事?
這繪本充滿童心,讓人會心一笑。淺層閱讀:哪位小朋友未試過頑皮?嘗過越界?哪位媽媽定下的規則沒有被孩子打破過?深層一點,可以和小讀者思考和討論一下:規則是甚麼?甚麼是合理的、甚麼是不合理的。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