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美國簽署《香港自治法案》,啟動對港制裁背後劍指中國;本港作為紐約及倫敦以外全球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正受中美新冷戰格局夾擊。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量化金融學教授George Calhoun在《福布斯》撰文稱,中國極度渴望人民幣能成為取替美元的國際流通貨幣,而香港對人民幣國際化起關鍵作用;但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政策誤判,令本港經濟及法治體系承受惡果,對香港金融中心的摧毀,「是真正災難性破壞」,中國自身長遠利益亦會受損。
若習做CEO 早被辭退
Calhoun指出,若中國是一間企業,而習近平作為不斷犯錯的行政總裁,早已被董事會辭退。他說數十年來中國一直雙線發展,政治上致力成為超級大國,同時建設現代化經濟及金融體系;某方面美國雖視中方為對手,但仍樂意支持中國冒起為國際舞台主要參與者。不過2012年習主政後,過份侵犯人權及政策誤判,令美國及西方視「中國為世界邪惡力量」。
對本港這塊無價寶、金融資產的破壞,更是致命一擊,Calhoun謂,金融中心是經過數個世紀,市場對此制度有效公正的信任才形成;本港現處理逾七成人民幣國際交易,亦是中國融資及涉足美元交易的重要管道,猶如「中國命脈」。惟中國全面操控香港,破壞本地金融體系,或令港元價值空洞化甚至消失,人民幣國際化亦無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