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治:傳統股欠爆炸性概念

郭思治:傳統股欠爆炸性概念

香港金融業於70、80年代起,業務規模日益擴大,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副主席郭思治在股壇打滾半生,見盡港人投資心態轉變。

恒生指數反映香港股市行情,為港股重要指標,郭思治70年代中入行,為第一代香港股票分析師,認為恒指已不能完全代表香港本土經濟狀況。

散戶寧揀新經濟股賺錢

近年中概股大幅回流港股市場,港股市值不斷被推高,郭思治認為現時散戶心態極進取,嘆道:「現時新一代投資者心態已改變,不再對傳統板塊感太大興趣,趨向投資一些線上、新經濟股,例如港交所及騰訊,以博有爆炸性增長」。

郭思治說,恒指內一些傳統地產股如新世界發展、長實等四大發展商,合計市值只約7,000億元,沒太大上升幅度,「我用傳統智慧看這些股票(傳統股票)冇大爆炸性,就算有派息又派得幾多,利息收入越嚟越窄,息差又冇增長」。

他反指新經濟股如美團點評市值已經超過一萬億元,網易、京東這些股份合計更佔恒指超過三成,故散戶以賺錢至上,一定首選新經濟股。

郭思治續指出,不少新進投資者沒有利用傳統評估公司市值的方法去投資,如計算及了解一些新經濟股股份價值,便貿然入手投資,風險很大,「有人話線上股使乜睇市盈率,其實歸根究柢,點可能唔要市盈率呢?我永遠都理解唔到」。

他憶述對比今日,80年代初港股動盪不已,「嗰時就淨係股票,冇咁多其他嘢」;直到80年代後期至今,港股市場開始出現各種金融產品,包括期指、窩輪、牛熊證等衍生工具。郭思治又表示,上一代投資者較保守穩陣,不想冒風險,故多投資藍籌股收息,「一般銀行、公用股都係大家會選擇」。

郭思治認為恒指與以往相比,港資、外資、中資股票比重正不斷改變,亦代表長久以來本港經濟興衰;但現時恒指不再只代表香港本土經濟,現時恒生指數除了滙控、港交所等港資及外資外,大多主要成份股都是中資,他形容,「恒生指數唔再係代表香港經濟,係代表成個大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