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印度上月於加勒萬勒河谷發生流血衝突,觸發存在已久的邊界爭議再度升溫。多名研究員分析,這或會影響中印關係一貫不慍不火的平衡,把不主張結盟的印度進一步推入美國的懷抱,成亞洲地緣政治「分水嶺」。
自1990年代,美國為了抗衡中國崛起,早有意與印度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但印度就傾向沿用冷戰時期的「不結盟」政策。印度總理莫迪上台後,雖主張積極外交,改採取「多元結盟」路線,但這實際上,意味他不願加入單一陣營,作風依舊謹慎。
兩國領導互示友好
面對着有主權爭議的中國,印度致力從競爭與和平共處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不願冒險得失這位鄰居,因此也不願過於明顯地與美國走得太近,盡量與美保持模糊的關係。但隨中國解放軍在亞洲海域的軍事活動頻仍、透過一帶一路在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尼泊爾等四周國家增加影響力,又在武漢疫症爆發初期處理失當,再加上今次的邊境衝突爆發,印度一貫的取態開始動搖。
印度社會各界,包括曾希望與中國建立具建設性關係的界別,促與美國建立更密切夥伴關係的呼聲日增。新德里智庫觀察者研究基金會的瑟雷恩指,「騎着兩匹馬走——既靠近美國又不惹怒北京的政策已步向終結。印度將要決定到底是加強一個失敗的政策,還是與美國和其盟友結下更緊密聯盟的新政策」。
就美國而言,印度在其「印太戰略」的角色至關重要。總統特朗普與主張民族主義的莫迪也顯得投契,特朗普去年在德州侯斯頓舉辦「Howdy, Modi」大型集會迎莫迪訪美,莫迪今年也在古吉拉特邦首府哈邁達巴德辦「Namaste, Trump」集會迎特朗普,同場更宣佈印度會向美國購入35億美元(273億港元)軍備。
態度謹慎防遭口實
但特朗普在貿易議題上也未有放過印度,去年把她踢出普遍化優惠關稅措施機制,使其每年向美國出口數十億美元貨物失貿易特權;另也收緊工作和留學簽證,波及不少印度留學生和僑民,為兩國關係佈下挑戰。美國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研究員潘德又指,特朗普未必願意為與印度建立更加緊密的關係付出,「兩國是比從前更加靠近,但雙方是否準備再走多一步呢?」
印度暫時也顯得甚為謹慎。美國保守派智庫「美國傳統基金會」史密斯指,美國是有為印度提供邊境情報,但印度叮囑過美國對外發言要審慎,不想讓人覺得新德里要別國援助,也不想「讓中國宣傳機器口實,指中印衝突是中美角力一部份,而印度是受命於美國」。
不過無論如何,學者仍認為今次中印衝突確會對亞洲地緣政治角力影響深遠。伍德羅 · 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的庫格爾曼指,中印兩國擁有共同利益,不希望完全撕毀關係,「但別誤會,今次中印衝突是亞洲地緣政治的分水嶺,而美印關係將成最主要的得益者」。
彭博社/法新社/美國《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