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始創國之一,有份帶領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在冷戰期間遠離美國與前蘇聯的鬥爭。
印度的殖民地歷史和非暴力獨立運動,啟發其獨立後首任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主張透過不與他國尤其是超級大國結盟,捍衞印度的外交自由,以及以非暴力合作解決國際爭端。尼赫魯提出的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等五大原則,日後更成不結盟運動的宗旨。
親蘇立場窒礙運動
然而,印度1971年與前蘇聯簽署《和平友好合作條約》,又在1970及80年代干涉毗鄰小國的內政,暴露了其不結盟理念並不牢固。雖然1980年代初甘地夫人掌政時,印度因裁軍、經濟發展而在不結盟運動漸漸重獲地位,但它與前蘇聯的關係以至在阿富汗和柬埔寨內戰的親蘇立場仍窒礙它再次領導運動。
直至冷戰後的1990年代,不結盟運動失去目標,印度才得以透過重新予以定義,包括反對發達國以人權狀況不佳為藉口不向第三世界提供援助、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再在運動中找到角色。
《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