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聯酋能在六年內從零開始研發出生產太空船和火星探測器的科技,躋身太空科技強國之列,主要是依賴與美國學府合作以學徒形式培訓人才,大幅縮短獲取技術的時間。
該國其實早在2007年已曾聘用南韓企業以類似模式學習衞星技術,這次探索火星計劃換成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為合作伙伴。過程中,阿聯酋工程師與美國大學專家都一同參與包括設計和生產等所有步驟,美國專家主要擔當指導角色。雖然大部份組裝工作都在博爾德的實驗室進行,但杜拜的實驗室也有參與。
然而,初時參與的阿聯酋工程師平均年齡只有27歲,曾被譏「一群屁孩怎能上火星」,外界亦看扁阿聯酋只能用錢買技術。但項目總監謝拉夫表示,上級要求他須自行建造,不可靠買,要創造阿聯酋的技術,最終項目在參與者刻苦學習和合作下取得成功。
盼推動國家轉型
阿聯酋過往是產業單一的石油國,很多國民的目光都放在一些簡單的政府工作賺取穩定收入,缺乏尋求突破的動力,政府於是以太空事業提供其他路向。謝拉夫解釋「希望號」的太空任務只是其次,真正目標是經濟改革,希望推動研究和啟發青年,將國家轉型為知識型經濟,為國民思想帶來大改變。
阿聯酋長遠的太空大計是2117年在火星殖民。為達成目標,專家計劃在杜拜外圍的沙漠建立一個「科學城」,模仿火星表面的環境,研發適用於火星的科技。
英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