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日,中新社以「齊心守底線,一法安香江」為題,評所謂國安法之行於香港:「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副主任張曉明七月一日說:『香港國安法是香港重返正軌的轉折點,一法可安香江。』」我不知道「香港國安法」五字,有無劃港為國之嫌,但「安香江」三字實在刺耳。
據說,香港從前盛產香木,加上有天然港口,故名「香港」。「香江」這個別名,則常見於詩詞,應是因為改「港」為「江」,「香江」兩字平聲,較「香港」之一平一仄,較易合律。或曰港島薄扶林從前有一清溪,其水甚甘,附近居民多來汲取,香港因有「香江」之名,但這說法似嫌牽強。無論如何,張曉明與中新社記者不是在吟詩作對,為什麼不老老實實說「香港」?
而他們一作文藝腔,說什麼「安香江」,問題就來了。這三字都是平聲,讀起來十分拗口,甚至沒有「安香港」那麼自然。假如要寫對聯,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然則第二句改為「一法定香江」,以仄聲的「定」取代平聲的「安」,讀來就順口得多。
至於「齊心守底線」,那「底線」是英文bottom line的漢字寫法,不是中國人話。要說基本原則,中文有「大體」一詞,如宋朝陳亮《中興五論序》說:「臣聞治國有大體,謀敵有大略。」所以,「齊心守底線(平平仄仄仄)」改為「齊心存大體(平平平仄仄)」,才算是妥貼的中文。請不要責我挑剔:誰叫張曉明、中新社附庸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