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也有社會聲音批評港人戲稱日本為「鄉下」,前往日本旅行為「返鄉下」;選擇無論張揚還是沉默,總算一番心聲,自由選擇的心聲。
為什麼選那裏不選這裏?中間的「好」猶如通往羅馬的大路、非一天建成。「壞」來得比較急,「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並不全對。今時今日,各式急凍裝備冷凍系統,猶如火燒功德林,迅速瓦解。
亞太人遊走日本至窩心的點子,跟歐洲人遊日的感受未必一樣,民生乾淨企理程度水平接近;毋用比較德國、瑞士或北歐等高度文明國度,南歐西班牙、葡萄牙並意大利的整齊乾淨程度都拍得上日本,他們不似我們的感受。就是日本經濟近年無長足發展,深層根植民生的文明表現卻蓋過整個遠東;就是以華裔為主無菌島新加坡相比,也未免太似示範單位。
日本底蘊並非直路一條,唾手可拾福島核電廠事故怎不會污染海洋?亞太人卻執意投以信任票,對日本魚生之饞嘴,高過同區任何地方;軟實力之強吸引超越國仇家恨民族大義,清朝喪權辱國也已超過百年,何解華人至今做得仍然落後?
看特區香港一目了然,2019年之前,縱或未夠1997之前亞太出類拔萃,在不少範疇仍然名列前茅尤其財經;民生水平巿民素質與經濟卻有極寬鴻溝,極大改善空間。
從老家走到區內交通樞紐;天水圍西鐵站,以自己平素速度不過7、8分鐘,十次有八次途經,掃不去心中不斷發出的問號:點解我哋咁落後?過去原土水田農地已全數變作大型停車場,政府有例必須周圍植樹,也可以塑料或鐵板圍欄(將鄉郊變作第三世界的Shanty Town)。前者做法還好,土地用到賺錢途上,補償居民被迫接受環境惡化,至起碼植樹綠化雖然杯水車薪,總算有比沒有好。然而有政策似無政府部門執行;政府部門卻似無專人巡查執行,如水過鴨背政策於事無補;停車場本身為環境帶來之醜陋、灰塵、大型貨櫃車、電掣風馳跑車衝鋒陷陣於單程鄉間小路,從來沒政策去保護居民及巿民安全。
過去水光粼粼魚米之鄉,在靠近屏山天水圍圖書館僅餘一片風水塘,用作渠務署集水池,總算柔化了整片風光。渠務署盡力互動,適時進行改進大小不一的工程。聽到建議,立即改善共建社區,這進步行動,實社區官員議員鄉事學習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