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
我的老家位於打鼓嶺的山嶺下,土地貧瘠,水源又不方便,鄰居也不多,有點遺世獨處的味道,附近的玩樂場所不是荒山,就是溪河。邊境的山嶺跟大家現在遠足的郊野公園分別很大,這裏的山嶺矮小而連綿,最多是二三百公尺高。山矮小,自然就溪流弱,像是新界九大石澗級數的溪流瀑布是絕對沒有的了,但是還有一二條水「坑」,「坑」在鄉人口中是一種比「澗」要小的溪流,甚至是季節性的,在冬天旱季時可能便會斷流。
我家左方東北面有一矮山名叫「龍尾頂」,只有百多公尺高,但前方即是打鼓嶺的平原地帶,視野開闊,極目而望可見上水深圳,那時候的深圳跟我們這一邊一樣仍是鄉村呢。山後是這一帶唯一可見的小石澗,名曰「銅鑼坑」,但小時候聽客家小朋友說來像是「螳螂坑」。銅鑼坑是深山內的石澗,雖然細小,但完全沒有民居污染,也不會斷流,是幾條村子小孩們夏季的戲水勝地。其實村中也有一條寬闊的坪原河,在七十年代時也是挺乾淨的,也有塘蝨黃鱔、蟛蜞鰂魚,水深可以泅泳。不過,大河流的水是不夠冰涼清澈的,只有巨石堆叠的山澗山坑的水才會冰涼透心,所以,大家都不時會攀山大半小時,到銅鑼坑玩水游泳。
酸澀解渴 荒山野果
雖只需大半小時的行程,但那個時候的小孩都不會帶水行山遊玩,在烈日之下,荒山之上,能解渴的就只能靠野果,最能解渴的就是「油甘子」了。油甘子又叫餘甘子,最愛在貧瘠的山嶺生長,因為需要大量日照才能長的強壯,長在樹林中的油甘子反而羸弱果小。大家可能都讀過「望梅止渴」的故事,但梅子少見而油甘子常吃,所以鄉村小學的老師都會叫小朋友想像吃油甘子的感覺來解說故事。油甘子的另一名稱是餘甘子,咬一口即時感到一陣酸澀,口水直流,但轉瞬化為甘涼,齒頰留芳。小朋友們在吃過油甘子之後,精神恢復,便再繼續上路往山坑桃源出發。
漬醃零食 葉填枕頭
油甘子原來是一種印度聖果,稱為「庵摩勒」,有苦盡甘來的寓意,也同是中國印度兩地的草藥,清熱生津。庵摩勒早在唐朝的《唐本草》一書已有記載,又稱「余甘子」,漫生於嶺南交趾一帶。山中野生的油甘子多數又酸又苦澀,但間中也有一些大果的品種出現,酸甜兼有而苦澀略少,是鄉童眼中的珍品。這些大果油甘子也是漬醃用的材料,用鹽漬醃好即是泡水治喉嚨腫痛的藥品,也有再加入糖醋漬醃的零食,不過這種古老的零食到了八十年代便消失於坊間。香港雖然難得一見,但油甘子在廣東諸地仍然非常受歡迎,甚至培育出新的商業品種,果更大汁更多,由鄉野山間進入正式的農產品市場。油甘子葉也有用途,是古老的枕頭填料,相傳小兒在夏天暑熱難眠,只要用上油甘子葉枕頭即能安眠好睡。
日落西山,當我們一眾小朋友在山坑石澗玩個痛快,又喝飽冰涼溪水之後,回程時便不用靠山上孤零零的油甘子解渴了,但是家中還有弟妹父母,總是會再採摘一些回家作手信,跟家人分享甘苦。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