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聽到建制派或跟政府關係密切的人張嘴說人話,最近算是聽到了,說的是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先生。黃先生前幾天以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身份說了一番話,借港人精神健康問題發揮,列舉過去一年多以來市民面對的巨變、震盪,慨嘆香港人「就算不是五勞七傷都真的好疲倦」,並充滿負面情緒。黃先生又說,過去一年,可能很多人都感到好失望,好憤怒,並且變得越來越悲觀。
社會怨氣不能鐵腕解決
要指出這些問題不算難,過去一年多在香港生活或一直關心香港的人都可以做到。黃仁龍先生難得的是提出了政治不大正確的解困方法:「當政府各個部門,願意在嚴正執法以外,努力搵出空間去化解危機;當校長導師願意陪伴開解學生,不離不棄;當年輕人鼓起勇氣,願意冷靜地去面對和承擔自己做事的後果;只要人有心,香港一定有出路,有希望。」
此時此刻,「止暴制亂」成了特區政府最高施政綱領,政府及執法權力無限擴張成為新常態,黃仁龍作為前律政司司長居然不識趣要求政府在嚴正執法外找出空間化解政治社會危機,輕則可被北京及護法們視為政治不正確,重則可被當成在關鍵時刻分裂「建制陣營」,為「敵人」張目,來個大力批判鞭韃。黃先生提出這番人話還真需要一點勇氣,實在難得。
老實說,黃先生的說法其實非常溫和,他只是把管治者的基本責任包括主動解決社會、政治危機等提出來而已。誰都知道,任何社會問題及危機都不可能單以鐵腕方式處理,不可能單單視之為治安問題靠執法人員解決;政府高層需要的是對危機探本尋源,與民眾及社會溝通互動,並切實回應市民訴求。只有這樣多管齊下,社會深層次矛盾及對抗才有可能逐步紓緩,糾纏的心結、怨氣與互不信任才能減輕以至消除。
可惜,林鄭政府只曾在「反送中條例」抗爭初期稍稍提出以政治對話解決問題的想法,很快便反臉不認,又全面採取強力鎮壓措施,讓警隊不斷把武力、暴力升級,隨意對抗爭市民使用暴力及作無差別拘捕。檢討社會矛盾的委員會不見蹤影,調查警暴的強烈民間訴求完全沒有回應,令官民、警民關係空前緊張、對立,完全沒有轉寰的餘地,剩下的是強力的鎮壓與再鎮壓。
公平公正選舉緩和局勢
然而歷史、外國經驗在在說明,社會矛盾絕不可能靠警暴紓緩,市民的怨氣不滿更不可能靠警暴與惡法壓平,政府必須正視社會矛盾及怨氣,必須正面看待市民特別是年輕人的合理訴求,努力營造空間讓各種不滿能有效及透過體制內途徑處理,讓矛盾、官民敵意逐步消減。
民主選舉不能一舉解決社會各種矛盾,它需要其他有效措施配合;但一場公平公正的選舉至少讓市民、選民知道他們仍可以透過體制內方式表達意見政見,知道自己仍然有參與政治及社會決策的權利,對未來社會發展路向仍然有份。若果九月的立法會選舉能避免變成一次充滿政治篩選的選舉,不隨意DQ合乎資格的候選人,讓選民有最廣泛的選擇;那不管最終選舉結果如何,市民、選民都將會感到香港擺脫政治僵局走向緩和的可能性,國際社會也可以減低對香港高度自治已死的憂慮,從而減少未來進一步制裁中國、香港的可能性。
但若果特區政府及它背後的中央政府執意把九月選舉看成「反奪權」的鬥爭,無視市民對民主的訴求,對參選人設定各種各樣難以逾越的政治關卡,又或臨時「搬龍門」阻止某些候選人特別是年輕人成功入閘,那不僅整場選舉會變成政治鬧劇,失去該有的尊嚴及公信力,積累一年多的怨氣、不滿也將因無法宣洩而升溫。即使市民、年輕人因「國安惡法」未能推動街頭抗爭,但消極的抵抗如不合作運動肯定湧現。更糟的是,市民對社會前景的灰心絕望將會大大侵蝕社會活力,令原來生機勃發的城市變成萬眾心死的荒漠,再多的金融炒賣活動,再多托市的資金都不管用。
九月立法會選舉可說是在體制內化解政治僵局的最後機會。一旦北京、特區政府硬要搞大規模DQ,最後機會勢將錯失,年來的僵局就會變成死局。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