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拉一派打一派 消滅東北農業

當局拉一派打一派 
消滅東北農業

發展局表示,根據政府早前進行的農場作業調查,除塱原的農戶外,受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第一階段發展影響的農戶有36個(29個於粉嶺北及7個位於古洞北),涉及農地面積共約3.3公頃。當中14個農戶已選擇參與「特殊農地復耕計劃」,另兩個選擇農業園,6個表示無意復耕,餘下14戶仍未表示復耕意向,當局正繼續透過社工隊接觸他們。

發展局聲稱,納入復耕計劃的農地,獲技術部門評估為具復耕潛力,過程中亦徵詢了一些本地資深農戶的意見。部份復耕農地如木湖,附近亦有其他作業農場。在敲定「復耕計劃」的細節前,當局亦曾與受影響農戶多次溝通,以了解他們的需要。

對於農戶就復耕計劃提出的要求,發展局聲稱會為復耕農地作土地平整,提供道路、水源、電力、排污等基本設施,亦會建設留宿設施和儲存農具、農作物的農舍設施,以滿足農耕需要(如須在凌晨收割)。政府會負責有關的工程費用和相關設施的合理維修和保養。農地和留宿及儲存設施會以可負擔租金和短期租約形式租予農民復耕。

但目前政策並沒有「耕住合一」的安排。居住方面,政府會透過現行的特惠安置安排適切地照顧受影響農民和其他人士的住屋需要,包括既有的經濟狀況審查安置及2018年5月10日公佈的免經濟狀況審查安置,讓合資格的住戶在房協的專用安置屋邨落成之前,入住房協及房委會提供的租住過渡單位。部份受影響農民已獲分配公屋單位。

古洞北村民聯盟成員阿蘭說,她所認識的「生產型」農夫,即以耕作為生的農夫,都不會接受政府的復耕安排,「根本係做唔到」。她估計,已簽約申請復耕的多是「休閒型」農夫:「佢哋唔一定要住喺塊田度,得閒返去耕吓,又或者當搵塊地約埋一班人放假去BBQ。」她批評政府有意以「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段從中分化受影響農戶,實際是對「生產型」農夫趕盡殺絕,消滅東北農業。

土地正義聯盟執行委員劉海龍說,東北農業的標誌性意義,在於其開闢了可持續性的農業經營模式。如在馬屎埔村的馬寶寶社區農場經營農墟,不少住在粉嶺的街坊都會直接去農墟購買農產品,農場又會使用社區廚餘作堆肥。他認為這種社區為本,城鄉共生的永續規劃確實值得繼續保留,對東北發展抹殺了其可能性感到可惜。

疫情肆虐 港人關注供應自主

劉海龍認為,發展局可善用市區周邊棕土起樓,便不用拆遷村民,令他們可以繼續在原來的農地上耕作。但他認為,與其思考東北農業的出路,倒不如退後一步思考東北發展的意義。疫情肆虐下,香港人更關注香港食物供應自主問題。而馬寶寶社區農場一類模式,正正可能是目前需要借鏡、或有存在必要的模式。他又質疑,目前香港出現新一波移民潮,「係咪仲需要新界東北去解決人口問題呢?呢個發展係咪仲需要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