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美國簽署《香港自治法案》,金融機構若與受制裁個人及實體繼續交易,拒絕「斬纜」將受重罰;本地銀行界陷中美角力夾擊,「表面」冷靜,背後卻充斥問號及憂心踩紅線。消息透露,銀行公會正收集業界問題,將呈交金管局及有關當局尋求意見。
記者:劉美儀
據了解,銀公收集業界問題包括就制裁引伸各種潛在可能的查詢、操作疑慮,以至《香港自治法案》與港版國安法會否有法理衝突等。銀公發言人回覆本報指,公會不時就不同議題,與監管機構進行溝通及反饋意見。
經濟師及學者均認同,銀行提出這些問題絕對合理,業界在中美夾縫下做生意又要被迫「歸邊」,隨時順得哥情失嫂意。
若配合美方 恐犯國安法
消息稱,銀行提出的關注多屬務實,亦反映寒蟬效應,例如假設制裁清單偏辣,涵蓋主要官員及政要,倘若非中資銀行遵守,但個別同業如中資行「唔跟」,「跪低」的銀行會否被標籤而得罪政府,以至損害長遠中港關係及業務機遇;被制裁的個人若擔任上市公司董事或公營機構職務,相關公司會否亦受牽連。相反若企業被列入清單,銀行對其董事會成員是否要加強盡職審查等,均未清晰、易踩紅線。
另一消息人士指出,若制裁實體為中企或國企,料很多銀行會跌入借貸網內;業界若配合美方制裁,會否潛在牴觸港版國安法風險,協助外國勢力打壓中資及影響本港金融安全,故期望透過銀公收集問題,尋求監管及法律意見。
大和資本市場首席經濟師賴志文認為,銀行所提問題「絕對有合理性係可能發生」,尤其從事風險管理及資產負債表管理的人員,更傷腦筋;因市場每日有大量美元定價的貸款及債券,需續期或尋求新錢,倘銀行因拒絕與制裁對象斬纜被禁足美元交易,可以引致流動性緊絀甚或信貸問題。
在中美新冷戰格局下,賴指銀行要視乎制裁程度及要求,衡量利害各自抉擇,「冇得中間落墨中庸之道」;按以往海外案例,銀行最終都要選擇斬纜作結。
專家:冇辦法係要歸邊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亦說,面對制裁銀行確會「順得哥情失嫂意」,惟有因應本身業務看那個市場較重要,及「邊邊出手辣啲」作判斷,「冇辦法係要歸邊」;目前美國手上的制裁工具「係可以做到好辣」。銀行對策之一是,不妨考慮在集團下運用不同品牌,專責內地市場及歐美業務。
據《香港自治法案》,美國國務院將於未來90日定出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本法》的個人及實體制裁清單,財政部在其後60日內,列出與受制裁對象有重要交易往來的金融機構;倘過了一年寬限期仍不斬纜,銀行會面臨被禁止向美國金融機構借貸、被禁參與美元交易及銀行高層不准入境美國等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