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大看電影,老朋友詹卻是電影迷,特別是荷里活舊電影。一天晚上,在他家看了以海明威1926年小說改編的《The Sun Also Rises》,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阿娃.嘉娜,原來真是魅力沒法擋,那齣電影,充滿了兩次大戰之間厭世而又戀舊的情懷,其實與我們少年時唸艾略特寫於1922年的名詩《荒原》異曲同工。
「太陽照常升起」的故事背景是西班牙聖費爾明節的奔牛和鬥牛,但鬥牛的場面很少,只是側寫。海明威對鬥牛興趣濃厚,很有研究,並寫了不少這方面的書。其中最全面和深入的是1932年出版的《Death in the Afternoon》。我對海明威很抗拒,可能因為少時《老人與海》被渲染得太厲害了。但好幾年前因參加詹的小女兒在塞維利亞舉行的婚禮,被安排參觀鬥牛場,對這個風靡當地的運動好奇起來,於是找了海明威的著作看個究竟。
「死在下午」其實寫得好極了。他是鬥牛狂熱者,但此書是冷眼看鬥牛,把鬥牛的傳統各方各面分析入微,包括歷史、著名的鬥牛士、專為鬥牛蓄養的牛的特性、鬥牛的嚴謹規格、技術、各地鬥牛的活動、特色和優劣、鬥牛士的品評、不同觀眾的反應等等。惟是冷眼,更加引人入勝,看完全書竟意猶未盡。然而這麼血腥危險的活動,在他筆下彷彿像醫學解剖,科學描述。可能疏離冷眼看激情,正是海明威的個性。
經歷過慘烈的戰爭,令海明威感到要直面探索死亡,而鬥牛,就是在季節中每個下午都必然展現的死亡。牛與殺牛的鬥士,在同一場地面對死亡。外行人只讚嘆鬥牛「勇」士的勇,但海明威格外強調的是牛的勇猛和勇敢;他認為只有尊重牛的勇的鬥牛者,才值得稱為鬥牛勇士。何謂尊重他終於要殺死的牛?海明威認為,只有以身犯險、嚴守規格,讓牛有公平機會殺死自己,以正規的技術、機智和定力在搏鬥中取勝,才算得上真正的「鬥牛」勇士。他看不起那些為博取觀眾驚叫的取巧花招,鄙視那些表面英勇而其實只在絕對安全的條件下才進場的「勇士」。他覺得西班牙群眾深明此理,外人卻往往一竅不通。他認為傳統的鬥牛已式微了,別說真正的勇士,稍為像樣的牛也不多見了。
可能「死在下午」是海明威所渴望,但現實則是「太陽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