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其中一個意義,是鼓勵大家進步、創新。近年不少新興運動被帶入香港,資歷最短的,應該是2014年起源於荷蘭、去年底才引入香港的飛環(YOU.FO)。
記者/攝影:禤家民
飛環僅有六年歷史,引入香港更不足一年,飛環這個中文名字也是由今年初成立的香港飛環總會命名。該會主席、退休體育教師鄭鎮美(鄭sir)表示:「我們看到器材的形狀,覺得『飛環』好貼切。」飛環所需的器材簡單,只需一支桿及一個環,主要玩法是利用桿把環傳予隊友,鄭sir解釋:「飛環有如其他執拍運動,這個環就好像球一樣,隊友間互傳,當傳入得分區,成功接到就可取分。」
新興運動僅六年歷史
這項運動只有六年歷史,規例不斷修改,主要有3對3、4對4及5對5這3種打法,場地限制亦較少,室內、外均可進行,去年底有份將飛環帶到香港的鄭鎮美表示:「草地就最好,外國多數也在草地上進行,較安全,但石地也可以。」不過,鄭鎮美認為在香港推廣運動,場地永遠是個問題,他說:「標準場地要40米乘50米闊,比較困難。比賽規則與人數也要改良,遷就場地。」
場地似乎是香港每個體育項目均要遇到的困難,除了場地問題外,鄭sir認為飛環這項運動相當適合香港人,故把它引進香港,「這運動少身體接觸,少機會受傷,我覺得很適合香港人。故與幾個委員一起,聯絡荷蘭有關人士,把它帶到香港。」荷蘭方面曾派教練到港交流,但因疫情關係,最近交流已停止。
起源於荷蘭易學難精
飛環起源於荷蘭,羅昀祐是其中一位曾與荷蘭教練交流的香港飛環教練,他本身是閃避球和躲避盤教練,最近接觸飛環,邊學邊教,「經朋友介紹接觸飛環,最初我也不知道飛環是何物,但早前有外籍教練來港交流,也介紹了飛環的歷史。」羅昀祐是教練之餘,亦是香港飛環總會委員,對比起閃避球和躲避盤,他認為飛環有特別令他着迷的地方,「我以往玩的閃避球和躲避盤,走動範圍比飛環小,走位和玩法也不一同。飛環最能吸引我的地方是『控制』,因為我以前玩的都是沒有用具的運動,而飛環要以桿去控制環的方向。」他認為飛環技術易學難精,要做到傳環精準,需時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