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人語:衝破視障如置身球場 口述球賽 聽出精采

一周人語:衝破視障如置身球場 
口述球賽 聽出精采

常言眼睛是靈魂之窗,而視障人士是否就失去一扇窗?後天視障人士阿Tom幼稚園開始發現視力有問題,被告知患有中樞神經受損,左眼視力剩餘12%而右眼僅得2%,醫學上稱為輕至中度視障,不過卻無阻他對足球的熱愛,更因口述影像服務,令他與一般球迷無異,感受愛隊高低起伏。
記者:蘇兆麟
攝影:許嘉明、禤家民

在燈光昏暗的酒吧,大螢光幕前與三五知己把酒觀戰,可說是球迷一大樂事,香港口述影像協會在2018世界盃期間,與酒吧洽商合辦首次口述影像睇波團,讓視障人士融入球迷世界,享受足球喜悅。作為受眾的阿Tom偶有收看亞洲球賽,然而普通球賽評述認為觀眾已能看到比賽影像,甚少形容畫面上細節,令有眼疾的他對賽事一知半解:「入波喇,射得靚呀!很多時會這樣說,但其實我們視障人士不知有多精采,射地波還是死角呢?口述影像會詳細得多,對我來說更加全部有畫面。」

職業足球評述員李德能(箭嘴示)曾擔任義工在香港大球場提供現場口述影像服務。

更多評述場內細節

口述影像其實是一門繙譯學的專門科目,有志成為口述影像員前亦需要接受培訓,曾擔任義務口述影像員、效力港乙斯巴達亞洲的球員兼教練鄺梓軒亦有一番體會。曾於荷蘭吸取執教經驗的鄺梓軒指,香港與外國的評述文化各異,令香港視障人士較難掌握球賽:「香港會講多點戰術及球員新聞,但外國球賽評述會多講場上發生的事情,外國還有收音機評述。另外,一些平常我們看到會心微笑的事,像領隊擲水樽,形容給視障人士知道教練有甚麼表情,他們都會笑,反應與我們一樣會驚訝,會投入點。」着重細節描述亦令他留意更多比賽要點,對執教上陣也大有裨益。

「佢救波真係好型。」談及偶像葉鴻輝時阿Tom不禁眉飛色舞,就算現時口述影像在港尚未普及,但作為港隊擁躉,阿Tom一有機會便去球場感受現場環迴立體聲的熾熱氣氛。去年11月世盃外港隊主場對柬埔寨的賽事他亦在場,有幸告別港隊一代功臣麥基:「只是看到他(麥基)揮揮手,看不到他當時怎樣,總是差了點。」沒有口述影像講解各種表情細節令他留下遺憾。

弱勢社群路在口邊

阿Tom無可避免地在生活中會有所不便,例如需要利用鏡頭放大及應用程式預測候車時間才能辨別巴士號碼,不過「路在口邊」才是他的生活之道,問路時會坦誠道出自己的難處:「告訴別人我看不到也沒所謂,讓人了解總好過令人誤解,很多歧視其實因誤解形成。」他現時更有修讀心理學學位課程,他善用疫情肆虐期間的空餘時間埋首溫習,更有一份製作口罩的工作,他深知香港社會近期陷入死胡同,人人壓抑,「現今人們很容易不開心,影響情緒,將來如果考到牌照後可以幫助更多人。」視障人士雖普遍被認為是弱勢社群,但合力助他們打開一扇窗後,便會發現他們並不比人遜色。

鄺梓軒示範觸感戰術板如何幫助視障人士理解球賽。

好動的阿Tom不時參加協會的戶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