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藍絲翻傳的一篇內地內容農場(content farm)的文字(按:本地藍絲對中國經濟的認識,很難寫作一篇充滿內地用語的經濟稿,故此傳完又傳的文字,幾可肯定是內地專人寫作),談及中國經濟內部循環,主要內容是疫情之下,歐美日央行大力印刷鈔票,利率推低至零或以下,歐美日貨幣相對於實體貨品而言,已失去價值,等於「冥鈔化」,中國出口貨品換來「冥鈔」,實際上大大吃虧,因此中國宜推行以物換物(barter trade)及推動中國內需市場,國產貨國人買,不須依賴外貿,中國自成一個內部經濟循環,自供自足,不假外求,也不需外求。又聲稱:中國經濟內循環之論出現,是中國有高人提出高見。
左丁山看了,不禁大笑,相信只有頭腦簡單的藍絲才會相信此說,金融界的藍絲如翻炒此言論,一定給人看扁。中國有那一位低手宣揚此論,貽笑大方呢?上網一查,原來是國務院副總理,習近平特使(中美貿易談判)劉鶴於6月18日在上海陸家嘴論壇提出「內部循環」論,但原文已下架刪除,看不到。
雖然看不到原文,但五毛圈內還是有文字以本地短訊形式出現,解釋中國內部循環,指世界大有可能陷入空前未有的大危機,中國必須準備迎接新形勢,用毛澤東的說法就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備戰備荒為人民;手裏有糧,心裏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重提毛澤東60年前的說法,中國的經濟思維是不是倒退了?當今之世,中國是三十多年來全球化的最大得益者,盡收出口經濟之利,令GDP總額踏上世界第二位,但還有六億人月入一千元人民幣,距離小康社會尚遠,有甚麼資格講:自供自足,不外求,不求外?劉鶴的言論令人不解,他是中美貿易談判的首席代表,對中國還是要倚賴外貿的程度比任何人都知得更清楚,之所以提出「一個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可能正是預測出口前景困難,面對國際制裁的局面,於是出口術向中國人民發預警,作經濟變差的期望管理。海外人士期望中國經濟V型反彈者,慎防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