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嚴重,社區大爆發。自7月7日開始,本地感染個案上升,而且源頭不明,或來自多個傳播群組。有專家指現時情況是自疫情開始以來,最嚴峻時刻,有機會疫情失控,醫療系統崩潰,死亡人數累積上升。
不過,政府的反應,卻好像不合比例地冷對待。對比3月高峯時期,今次沒有即時全面停課,沒有停工,甚至書展也想照常舉行,限聚措施也只是寬鬆程度。看電視新聞,從官員口中得知,這叫「新常態」。不過,他們並沒有清楚解釋甚麼是新常態。可能有人會誤以為「社區零感染時以防疫理由禁止遊行;社區大爆發時鼓勵書展聚餐消費」就是所謂「新常態」。
我估計「新常態」的意思是預期新冠病毒會像流感般,恒常出現。市民別期望持續零個案,亦要接受一定的死亡率。大家,要與這病毒並存。要在正常生活,特別是經濟和社交,與防疫兩者之間找個平衡點。不過,這並不代表政府可以撒手不理。即使今年二月疫情初期時,英國嘗試不干預,希望市民建立社區免疫力。但疫情很快廣泛傳播,加上學者大力反對,英政府結果還是要積極社交疏離和隔離。
幸好香港終於在星期一宣佈7月15日開始多項嚴格防疫措施,包括強制交通工具乘客戴口罩和進一步限聚。
要與病毒並存,既保經濟和生活,又盡量減少受感染人數,不致令醫療系統不勝負荷,減低傷亡數字,其實難度比一刀切的圍封更高。政府的政策要有實證支持,要到位。市民亦要有高防疫意識和守紀律。現時醫學觀點,知道如果雙方都戴上外科口罩,即使其中一人為帶病毒者,傳染機會亦大大減低。另外,簡單邏輯是接觸越少人,遇到帶病毒者機會自然越低,所以應該盡量避免不必要聚會和接觸。不能避免的社交場合,例如乘車、上班,就必須全程戴上口罩。日常生活中既要接觸他人又不能戴口罩的場合,是飲食,所以始終要限制食店和餐飲聚會。
無人環境,可以除下口罩,但卻要小心自己雙手和物件可能沾附病毒,所以要勤洗手或用消毒液搓手。至於頭髮、衣服、其他物件的消毒,就要花點心思去思量和計劃。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鄭志文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