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金像獎之後都是港產片的小陽春,因為片商挾獲獎餘威才正式上畫,一窩蜂增加票房聲勢。說來頗投機的,所謂頒獎禮變得似展銷會多些,普羅觀眾根本未睇過,自吹自擂。
今年金像獎網上搞草草了事,但小陽春依舊,《叔.叔》、《金都》、《幻愛》逐一先攞獎後公映,猶如先上車後補票、先誕BB後結婚,市道疲弱,更兼疫情,大家將將就就,也不深究了。
還有,我留意到,從《叔.叔》到《金都》到《死因無可疑》到《幻愛》,評語清一色叫好,好得呱呱叫,有朋友話:「《金都》是今年最佳港產片,沒有之一。」轉頭又話:「若今年只睇一套電影,就必睇《幻愛》。」有冇咁勁呀?真的「無可疑」?是否「幻覺」?若然,何來淡市呢?
我提「評語」而不提「影評」,因為大部份來自Facebook(今時今日誰還閱讀紙本影評),也就是我的fb friends。工作關係,我fb friends多屬圈中台前幕後,於是問題來了,我猜:他們會不會因情害意,有默契地一味唱好呢?
我都算半個圈中人,都希望香港影視復興,但我不願意誇大。
就以高唱入雲的《幻愛》為例,公論認為它對白稍弱,卻體諒它預算有限,又認為鮑起靜、潘燦良兩位年長角色描繪得較蒼白,略嫌浪費資深演員。歸結起來,豈非就是導演/編劇稚嫩?處理較複雜的人情世故即力有所不逮。導演/編劇稚嫩,男女主角更加,劉俊謙和蔡思韵金童玉女,睇完覺得是一對,結果現實裏果然成為一對,請鼓掌!許久沒見窩心的銀幕情侶啊!回心一想,難怪他倆這樣合拍了,但將來怎辦?難道套套做情侶?抑或換對手便與新對手拍一場拖?演員應該某程度抽離,抽離不到乃不成熟表現,前途畢竟有限。
我不賣膏藥,因為怕觀眾覺得中伏。近年,基於撐本土、撐顏色、撐平權、撐弱勢社群,不少水平未達標的作品被過度吹捧,觀眾真金白銀買票入場,呻笨,惡性循環,下次仲受你氹?港產片長期積弱,可能正因如此愛之適足以害之。
九十年代港產片,記憶中的經典、賣座喜劇,當日影評倒幾乎成日鬧,鬧無聊鬧商業化,卻在罵聲中茁壯,有批判才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