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你,這樣已經很好了。」
幾個月前Netflix上的一部台劇讓我重新審視這些年來對台劇的刻板印象。《誰是被害者》是一齣讓人直視痛楚的劇,劇中敍述的是父母情,是年輕人在壓迫的社會裏苟且偷生,是打工仔拚死得到公司青睞的渴望,對同樣生存在這極高壓香港社會的我們帶來一絲共鳴。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痛:方毅任(張孝全飾)以為只要建立家庭,他便能跟其他人一樣,便能使別人快樂,使自己快樂;徐海茵(許瑋甯飾)以為只要拚死工作,便能從兒時的悲劇逃出生天,便能把曾經的記憶抹掉;李雅均(林心如飾)以為只有死亡,她才能向世界證明她曾經生存的意義。
這齣劇讓我重新回想生與死的意義。生與死為何物?想起素未謀面、但能是我們其中任何一人的梓樂,想起這些日子因極權而流血、命懸一線的手足,又想起因學業壓力而從家中一躍而下的兒時同窗,當汗與淚混合,又是甚麼徹徹底底地淹沒這些年來的初夏。
死亡其實離我們好近,很近很近。死亡對我而言,如一剎那變成永恒。
劇裏的李雅鈞是一個歷經創傷成魔的角色,或許觀眾會沉沒於她那股黯黑的氛圍,但我對她的心態出奇地理解。對於周圍無人理解,李雅鈞對躺在病榻上的周洋而言,如同在黑暗之中的一線曙光,如同那把為周洋撐起一片天空的傘,而周洋對李雅鈞來說,或許同樣是那塊她唯一能依靠、仰望的天空。當唯一有血有肉的周洋揚言放棄之時,亦一同把李雅鈞黑暗的內心世界唯一的曙光瞬間熄滅,恍如宣告李雅鈞的世界正式崩塌、滅亡,那麼對她而言,活下去似乎也剎那沒有了希望。
堅持信念 拒絕妥協
那麼對我們而言,撐起我們這片天空的希望又會是甚麼呢?
讓我記憶猶新的是當李雅均問徐海茵:「你是怎樣面對你的痛苦?」徐海茵靜靜的回答鏗鏘有力:「活下去,想盡辦法活下去。」對,活下去,讓我想起另一部電影《返校》裏一句話:「只要活下去,便會有希望。」這段充滿恐懼的日子,有些人付上了短暫的一生,有些人則選擇了沉默,而長存在我心中的這一絲希望,這一絲冀盼擁有更好的明天的希望,看來正是撐起我世界的那塊天空。
導演說:「面對選擇從來沒有對錯,但是常常人的觀點都會被這個世界或是很多事情限縮,但如果我們給自己多一些時間,其實那些時間是會改變的,改變很多事情,改變一個觀點,改變這個世界,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生命也許會變得不一樣。」
這陣子的香港經歷前所未有的動盪,很多人在忙碌之中抽出時間慢慢沉澱心情,釐清心中燃燒的除了憤怒、痛心,更多的是不忿:假如我們的這片天空真的如此崩壞,而我們注定不能妥協,那麼更努力一點吧,再努力一點,要做出改變,要讓人聽到我們的聲音,至少要從現在微不足道變得強大,畢竟人的信念是一樣很強大的事,畢竟單憑信念足以創造奇蹟。林夕曾經說過:「我不相信世上的黑暗永遠戰勝光明,只要保持自己的光明,螢火蟲也能照亮世界。綁匪只能綁架你的肉身,不能搶走你的信仰。」
香港人,加油!
黃訫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