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運動企越前得票越高

抗爭運動企越前得票越高

民主派初選中,本土及年輕人勝出多個議席,當中黃之鋒、張崑陽等更成票王,而一些傳統民主派,如民主黨許智峯、社民連岑子杰等也在所屬選區成為得票最多候選人,顯示要成為票王,未必取決於其所屬政團或路線。有學者認為,今次初選是抗爭運動延續,而運動中表現較突出者,不論背景如何也可獲高票,同時反映選民支持並非由陣營劃分,而是根據實際行動。

參與抗爭市民成投票主體

五區票王中,黃之鋒在反送中初期仍然被囚,當時仍未解散的眾志團隊及後轉打國際線,為抗爭運動開闢新出路,他也因此在九東選區獲逾三萬票支持。

朱凱廸也以近五萬票成為新西票王,至於其他本土及年輕人參選人也表現突出,如主打國際戰線的張崑陽在九西排第二,港島區袁嘉蔚獲因國安法影響而離港並退選的前眾志成員羅冠聰力撐,在港島奪第二名,有立場姐姐之稱的何桂藍,也因在抗爭運動中的採訪遭遇而廣為人知,成新東票王。

此外,多次出現在抗爭前線監察警暴的許智峯,在民主黨選情較低迷下,仍以2.8萬多票成港島區票王;社民連岑子杰,同時亦是民陣召集人,過去協助組織多場和理非遊行及集會,更成為兇徒襲擊對象,他在九西以逾2.5萬票登上首位;公民黨譚文豪也是抗爭前線監察警暴常客,他在九龍東取得逾2.3萬票。

本土、年輕人、傳統民主派均有人成為票王,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指,可反映初選投票是抗爭運動的延續,參與投票的主體,就是一班參與抗爭運動較高的市民,他們較關注在運動中表現較突出的人、議員、記者,合乎選民期望,得票自然多,「睇人而唔係睇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