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在拒絕服從中思考 油尖旺區議會副主席 - 余德寶

自由是在拒絕服從中思考 
油尖旺區議會副主席 - 余德寶

港版國安法公佈前,中共甚至林鄭對這條惡法一直都含糊其辭,說立法只會影響極少數人。但事實是,7月1日已有十名市民被控違反國安法,政府更建議所有新入職公務員,都要簽文件確認擁護《基本法》和效忠香港特區,現職公務員日後晉升、轉職,也都要宣誓或簽文件,當局更指這機制亦符合港版國安法。

《基本法》第104條原本要求公職人員宣誓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但釋法後變成要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把效忠對象一分為二,表態之下,公務員要不對中共效忠,要不滾蛋。

林鄭政府完美演繹預期性服從

香港公務員以專業和政治中立見稱。但隨着中共推港版國安法,伴隨而來的便是中共對公僕的管治手段——「又紅又專」,即既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品德修養,又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準和業務能力。如今,聶德權自行揣摩中共對公僕「又紅又專」的旨意,要求香港公務員除了是香港特區的公務人員,亦是屬於「國家公務人員的一員」,既要專業,更要對中國共產黨忠誠。

這讓筆者記起史奈德的《暴政》一書中討論過的「預期性服從」。「預期性服從」是一種心底的意識,指上級未曾發出指令,但下級會揣摩上級想要甚麼,並展示自己可以做到甚麼程度,結果往往遠超過上級所想,更可能加快了暴政全面控制的腳步。惡法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一些有強烈「預期性服從」的人,一班邊界內自以為「聰明」地去「服從」上級的統治者,往往把事情推到無可挽回的地步。從強推《逃犯條例》修訂到疫情期間封關的處理手法,林鄭政府完美地為大家上了一課何為「預期性服從」。

1960年代曾經有一個關於測試服從權威的實驗稱「米爾格倫實驗」,是米爾格倫為了探討當年二戰納粹軍人以服從權威作為犯下滅絕人性的大屠殺的控罪辯護是否合理。實驗招募了一班測試者當「老師」,實驗團隊成員當「學生」,實驗要求假如「學生」答錯問題,「老師」需要接下按鈕,發出電流電擊「學生」,假如「學生」一直答錯,「老師」需要加強電流的伏特。事實上,所謂按鈕並沒有發出電流,但為配合實驗,「學生」會假裝痛苦,甚至因「疼痛」而嚎叫。當「老師」看到「學生」的痛苦反應而對提高電流有所遲疑時,研究員會以權威性的語氣指示老師繼續,又保證「老師」只是執行指令,毋須負上任何責任。實驗結果有近七成「老師」都會跟從命令把電流提升到最高,那怕看到「學生」的痛楚和聽到「學生」的慘叫。

米爾格倫的實驗警戒世人,在權威的命令下大部份人相信自己做的事是正當和合法,那怕明眼人都知那是不合乎道德。當一個政權是不正當,甚至是暴政時,政府當中,上線的「預期性服從」及下線的服從權威的合併是一件對社會極為可怕的事,「你哋冇做錯」一句言猶在耳,也是一句前線在服從權威的警號,而這件可怕的事,香港在過去一年也感受到,更是越演越烈。

近日民主派初選,63萬香港市民創造新的奇蹟,期待促成9月議會選舉過半,那怕在林鄭政府眼中初選是有違國安法。在專制的政權下,無論我們身在社會哪個位置,我們必須時刻保持醒覺與思考,惡法可禁所有言論和文字,但擋不了自由的思想,在一切都講求服從的時代中,惟有在拒絕服從中我們才能學習思考。惡法下的對與錯是政府所訂的,但道德上的對與錯,是人們堅持思考過後所不變的事。

余德寶
油尖旺區議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