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選四分天下 團結為大 學者︰選民接受不同光譜利配票

初選四分天下 團結為大 
學者︰選民接受不同光譜利配票

【《蘋果》分析】
【本報訊】民主派初選結束,代表本土派及新世代年輕人的參選人報捷,更有分析指他們將取代傳統泛民政黨,但本報分析初選結果數據,發現本土派及朱凱廸、黃之鋒牽頭的兩大板塊,各取得逾兩成選票;而民主黨加上公民黨板塊,以及社民連、工黨等小黨陣營,也各取得兩成多選票,形成四大板塊格局。有學者分析,本土派仍未成主流,選民仍接納不同光譜候選人,民主派要勝出立會選舉,各陣營必須團結,令110萬未投票的民主派支持者出來投票。

今次初選最終錄得約60.47萬人投票,本報按候選人理念、政治聯繫等,將他們分成本土派,朱凱廸、黃之鋒的自決、進步民主派,民主黨及公民黨傳統民主派大黨,以及社民連、工黨等民主派小黨和獨立民主派候選人,發現四大板塊得票基本相若。

本土派陣營共取得逾16萬票,佔總票數約27%,屬初選得票最多的政治板塊。以朱凱廸及黃之鋒為首陣營,即包括袁嘉蔚、張崑陽及何桂藍共五人,雖然在各區得票均排名前列,但總得票共約14.5萬票,佔總票數比率約兩成四。

這兩大板塊早前一同召開記者會,並自稱「抗爭派」,目標爭取16席,如果全數成功當選,毋庸置疑成為未來議會新勢力,兩大板塊在初選得票率約51%,單從數字反映,有分析認為可解讀為民主派改朝換代。

學者︰須召喚百萬潛在選民

不過傳統泛民主派陣營得票卻非如此低,民主黨及公民黨雖在各區最多只派一人參選,但兩黨各取得逾一成二得票,兩黨合共得票近兩成五;其他泛民細黨及獨立民主派,若將他們得票相加,共有多達14.5萬,得票兩成四,即若小黨力量整合,足以和其他三大板塊分庭抗禮,初選落敗的吳敏兒表示工黨與社民連是友好,樂意替其助選,而民協過往亦是合作對象,亦會相助。

面對四分天下局面,黃之鋒向本報表示,「抗爭派」只是形容他們互相連結,並不等同其他人沒有抗爭。他自言不是本土派,「讓本土成為主流」不是數字上要讓一群人過半票數,而是替本土派去污名化,讓大眾意識上趨近本土,他指出本土派在初選確實得到「有份量的位置」,又認為在去年運動中有出力抗爭的人,更得市民信任。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分析,選民未必會用「泛民vs本土」看待這場選舉,例如新西頭四隊都是本土派,但超區「點解民主黨拎到六成票?鄺俊宇屬於本土派?」馬嶽認為,結果反映選民對派系界線比以往模糊化,「超區唔投鄺仔,都可以投岑敖暉、王百羽,都係跟個poll投票」,這對將來配票有利,因選民接受不同光譜候選人,「唔同四年前,本土派死都唔投民主黨」,但最重要的是高投票率,去年最高峯有200萬人遊行,區選亦有170萬票支持民主派,「你(民主派)想贏一定要叫返呢啲(選民)出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