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若室內空氣流通差,一個乞嚏以至一句談話,病毒不單有機會透過飛沫傳播,更有可能隨氣流而在空氣傳播。內地就有案例,病毒可在空氣前進9.5米。港人宜保持室內環境通風,以至空氣衞生(Air Hygiene),若有懷疑可購買測量二氧化碳濃度的儀器,濃度超過1,000ppm便有隱憂。
港大機械工程系建築環境講座教授李玉國及團隊,聯同廣州及湖南的疾控中心及內地兩間大學,針對鑽石公主號、廣州餐廳「一傳九」,及湖南巴士10人集體感染事件分析,發現空氣流通與病毒傳播能力有關。
在廣州餐廳案例中,相信是源頭的患者與其他患者(不論是否同桌)距離1.4米至4.6米,距離越遠的患者噴出的武肺病毒濃度較低,符合「播毒」現場環境。李玉國表示,3月中旬到餐廳測量通風量,發現只有每人每秒一升的流量,不符國際通風標準要求的每人每秒五升。他又發現,涉事三枱餐桌剛好在現場五部冷氣產生的環流內,「這也解釋了為何其餘15個餐桌上的68位顧客以及餐館服務人員均沒有被感染,因為他們的餐桌,並不在『出事』的氣泡內」。
二氧化碳濃度反映流通量
湖南巴士爆疫事件,源頭患者先在大巴內傳染七人,坐得最遠的患者距離達9.5米。源頭病人隨後轉乘小巴,再傳染兩人。李發現大巴的空氣流量僅每人每秒1.7升,遠低於小巴的每人每秒3.2升,所以有「一傳七」及「一傳二」的巨大分別。
李認為,若室內空氣流量低於每人每秒3升,武漢肺炎病毒就有可能經室內空氣傳播到遠距離,提升流量至每人每秒8升至10升,才可以減低空氣傳播風險。日本鑽石公主號案例中,當2月5號日本要求全船隔離後,沒與患者同房的感染個案就不再增加,反映船艙通風量每人每秒8升有效減低播毒風險。李建議港人留意室內空氣是否流通,如有懷疑可購買測量二氧化碳濃度的機器,若濃度超過1,000ppm數值代表有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