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撻中共勞改制度的勞改博物館正式上線。網上版除了將實體版博物館的資料放上網外,更有大量博物館沒有收錄資料,包括60部與勞改相關的電影或短片、超過500多份的文獻,受害者名單亦增加至150人,全部有聲有畫有真相,館方形容是「世界上第一個系統揭露中共罪惡的博物館」。未來他們銳意收錄更多偏遠不為人知的政治犯,建立數據庫,希望做到「為無名無聞無聲的人發聲」。
網絡勞改博物館由勞改基金會負責,理事陳奎德形容網絡的內容遠比座落在美國華府的實體版豐富。陳介紹指,網絡版有60部與勞改相關的電影或短片,當中不少是國際上獲獎的作品,如中山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艾曉明所拍攝的《夾邊溝祭事》及紀錄片導演謝貽卉的《大堡小勞教》。《夾》講述1957到1960年,近三千名右派分子在甘肅酒泉夾邊溝天寒地凍的荒漠和戈壁上被強制墾荒的經歷,勞改人士糧食不足,最終發生人吃人慘況,幾千人餓死病死,最後只有幾百人倖活。《大》則講述在1958年,2,600個被勞教少年在四川大堡作業區死亡的故事,他們經歷嚴苛工作、饑荒、疾病和虐待,外界形容為「中國版奧斯威辛集中營」。
網絡勞改博物館亦提供了一個專門講解勞改的網上圖書館,可閱讀和下載的檔案文件有500多份,中英文書籍60多本,其中部份是初次上網,如吳弘達的《昨夜雨驟風狂》,記錄了吳在北京清河農場及山西王莊媒礦勞改時的慘況。國學大師余英時曾為此書寫序,形容是「一部血淋淋的人間地獄實錄,其中字字句句都驚心動魄。相形之下,歐威爾的《1984》都將大為減色」。
替在柙無名政治犯編資料
網絡勞改博物館亦擴展了「受害者故事」,由50人增加至150人。另一位基金會理事宋永毅透露,網絡勞改博物館接下來會製作政治犯數據庫,不止關於歷史上的政治犯,而是當前在柙的,尤其是那些不為人知的、偏遠地區的「政治犯」,希望真正做到基金會創辦人吳弘達所言的「為無名無聞無聲的人發聲」。
中共勞改制度學習史太林的「古拉格(Gulag)勞改營」,主要針對政治犯及異見人士,透過嚴苛的勞動來剝奪他們的人身及思想自由。勞改博物館稱中國勞改制度在1994年終結,但形容只是將勞改營改名為監獄,「這些改了名的設施繼續著以往的同樣的政策,只不過增強了它們的隱蔽度和保密性」。
美國之音/勞改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