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稱欠人手 檢測率遠遜澳門 同廈兩宗無源頭 先獲派樽

衞生署稱欠人手 檢測率遠遜澳門 
同廈兩宗無源頭 先獲派樽

【本報訊】本港專家過去數月多次批評本港檢測少,未能及早找到社區隱形傳播鏈。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昨於疫情簡報會解釋,由於署方人手有限,檢測進度緩慢,只能優先向風險較高的大廈派樽。有區議員批評做法不公,期望政府盡快為高危地區所有居民做檢測。

目前衞生署會向有確診者的大廈派發樣本樽,但一直被批太慢。張竹君表示,署方現時只會優先向風險較高的大廈派樽,例如同一座大廈有兩宗確診個案,但無流行病學關連。至於其他大廈的住戶或要「等耐少少」。她解釋,每日有50宗確診個案,一半無源頭,涉及的每幢大廈都有千多人,須按優先次序,如有病徵的人士會先做。

張竹君承認,近日本地個案上升,衞生署檢測能力有限,現時每日檢驗量達5,000至6,000個,聯同醫管局的檢驗,數目達到一萬個,化驗人員已經不停加班工作,檢測有壓力。署方正與五間私人化驗所洽商採購檢測服務,預計每日可處理1,000個樣本,暫時未知價錢。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劉家獻也指,醫管局的化驗人員24小時不停工作,暫時無法再增加化驗量。

區議員斥對居民不公平

翻查資料,以每100萬人口計算,本港由1月至今進行約5萬宗檢測,但澳門進行了約27萬宗檢測。本月1日至7日,本港進行29,211宗檢測,澳門同期進行30,146宗檢測。有微生物專家批評,港府沒有一早部署增加檢測量,政府只需找地方,大量購入檢測儀器,加上增聘人手,以每台儀器每轉能做96個樣本,一日做三轉已可做約3萬個樣本。若要為約40萬名高危人士做檢測,十多日便完成,「根本唔需要將樣本送中」。

黃大仙區議會副主席黃逸旭反對當局優先為源頭不明個案的大廈檢測,認為對其他居民不公平,而疫症已在區內擴散,應同時為整區作檢測。他建議當局應在公立醫院設立如「睇街症」的系統,為高危地區如慈雲山的居民作檢疫,並針對大爆發地區設立專線解答居民疑慮,讓居民安心。

港泰等地點未擬採樣本

觀塘區議會主席蔡澤鴻直斥現時不是優先次序與否問題,而是當局抗疫資訊極不透明和檢測資源不足,居民以至區議員對檢測進度毫無頭緒,觀塘區的檢測更可說是零進度。他舉例指,安達邨及安泰邨個案出現後接近七日,邨廈仍然是零檢測。有居民因為公司要求有檢測結果才可上班,無法上班接近一星期,要求政府盡快為受影響居民進行檢測。

此外,《蘋果》連日追問衞生防護中心,有否派員到「彬記粥麵飲食」、「新發茶餐廳」及「港泰護老中心」三大爆疫地點抽取環境樣本,張竹君表示沒打算,相信有源頭患者在處所內散播病毒引致,「係預料之內」。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指出,港府應該先在三大地點抽取環境樣本,分析病毒可能傳播的距離及方式,才後續安排大清洗,「依家就好似一個兇殺案現場,你乜都唔做,就洗晒現場所有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