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語】藍白之間 旗袍之道 五幅布剪裁禮與美

【藝術人語】藍白之間 旗袍之道 五幅布剪裁禮與美

【藝術人語】
陽光溫柔灑下的晌午,我在南豐紗廠的「祺袍堂」,左耳欣賞悠揚的古典西樂,右耳聆聽兩代藝術家分享傳承千年中國做衫工藝,最後卻發現自己上了一堂歷史×哲學課。

「上天派了個天使與我作伴。」學習製作旗袍逾20年的靳青青老師笑着說。「天庭傳召咗個觀音來啟發我。」年輕藍曬藝術家黎嘉玲秒速回話。

一個「天使」,一個「觀音」,因為藝術計劃「慢一天流浪團」而相遇上,交織出兩代匠人的工藝故事,創作出獨一無二的「藍曬五幅裁」。作品掛在南豐紗廠二樓走廊,途人經過都會抬頭仰望。

光線穿透薄紗,泛藍之處,折射出古老中國的智慧;留白透光,又似將傳統工藝再生的當代藝術。

「我希望觀眾從另一個角度看到衣服背後深厚的文化傳統,跟建築一樣偉大。」嘉玲說。

「五幅裁」是中華文化袍服的雛型,顧名思義,由五幅布剪裁製成。每幅布的闊度為一唐尺,約37厘米,當中以物盡其用為原則,與現今fast fashion的即食理念強烈對比。在靳青青老師的悉心教導下,黎嘉玲開始學習做五幅裁,再用她最耍家的攝影藍曬法,以布料作為媒介,創造出兩代合璧的獨特「藍曬五幅裁」。

做旗袍治天下 濃縮天地智慧

說靳青青學習製作旗袍逾20年,並不準確。她更樂於翻查古衣結構與文獻,從尋常的百姓衣裳中鑽研推斷當中的意涵,像薄薄的五幅裁,濃縮了中華文化的歷史與智慧,也蘊藏青青老師對「垂衣裳天下治」的感悟。

「以前中國人養蠶織布,一針一線給家人親手做衣,媽媽都會用繡花來裝飾,投放她對下一代的祝福,所以『祺袍』我喜歡用『示』字旁。」不只祝福,一尺布承載着古人的民間智慧,袍服文化甚至蘊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

「《禮記》中有章《深衣》篇,是寓道於器吧!一件五幅裁體現了規、矩、繩、權、衡的道理。」青青老師補充指,《漢書.藝文志》亦有提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一件衣裳雖小,竟然蘊藏着上千年古人對做人處世、風範儀貌、是非權衡甚至惜物環保的種種價值觀與道理,是前人觀天察地濃縮的智慧。

「很多人以為旗袍等於旗人的衣服,真是這麼簡單嗎?華夏的穿戴文化應該不只百多年歷史吧?長衫究竟怎樣才算是長呢?長衫秦朝已出現,在兵馬俑會見到。」就算一粒中式紐扣,青青老師都可以跟你說出道理來。

「袍服頸下有顆現代叫做一字紐的紐扣,古時叫『吉祥』,古書也有記載,草根用剪裁後剩下的布碎所做,用盡布料一分一寸並不浪費,完且弗費。」她說,古時衣服闊袍大袖,適合不同身形的人,可以將娘親手藝一代傳一代。

所謂科技與文明的進步,由工業革命至今,日新月異的科技大大改變了我們對原有生活模式、身體、時間與空間的理解和定義,但有沒有想過,我們卻逐漸失去了自主生活的權利?

靳青青老師(左)學習製作旗袍逾20年,希望傳承此傳統工藝與智慧。藍曬藝術家黎嘉玲與老師crossover製作「藍曬五幅裁」。

「垂衣裳天下治」,古衣結構承載了智慧與幸福。

「藍曬五幅裁」高掛在南豐紗廠走廊,途人要抬頭仰望,嘉玲說希望觀眾像看建築一樣,看到衣服背後的文化傳統。

藍曬五幅裁 顛覆藝術常態

長期旅居馬來西亞並與當地居民互動的黎嘉玲,喜歡透過藍曬這種傳統顯影法來進行創作,從而展現出不同國家傳統習俗的精髓。這次與青青老師學習,花了兩個多月製作五幅裁,再將之轉化為藍曬創作,感受頗深,更坦言日後會繼續鑽研服飾歷史,甚至繼續做衫。

最大挑戰並非做衫的技藝,嘉玲說最吃力是顛覆了藝術家的常態。「過去,我的創作自由度很大,喜歡就做;但五幅裁不但承載了傳統中華文化的精髓,更有青青老師的思考與覺悟,要用藝術去演繹一種精神,在實驗中發現很大挑戰。」

青青老師與旗袍的結緣也頗奇妙,原本從事工業設計的她1997年為退休做準備,想學一門新嗜好。偶然在內地看到有老婦在繡一條很漂亮的裙子,遂出價求對方割愛,豈料老婦指裙子是她繡給在外頭打工孫女未來的嫁衣,她深受感動,於是立心退休後要學繡花。

她走訪工聯會與教育機構,苦無繡花課上,於是她退而求其次,先學做旗袍,卻無心插柳的扛起傳承旗袍教育的大業。「我覺得師傅不是做衫,是變魔術。我讀工業設計,慣於用模具及機械精準的生產,但旗袍師傅無計數機,拉條線在布上劃來劃去,穿針引線卻做出了人的第二層皮膚,好神奇,好感動。」

青青老師開始在佐敦舊樓跑工場,見證好多旗袍師傅出出入入(過世),最後有天工場結束,她感覺「樹倒猢猻散」,手藝難道就此失傳?直到師傅去世後,1998年她正式開工場教學,並回憶指當時沒多少人穿旗袍,只有酒樓知客,加上羅湖商業城連工包料二三百蚊搞掂,更沒人認真了解衣服文化。

「現在商業社會,衣服是否只是消耗品?以前是一年四季,現在是一季轉四次款,如此浪費有點可惜。尤其是西式裁剪的方法是天一半地一半,好浪費。fast fashion之下,沒有第二市場就會去堆填區。」青青老師嘆口氣說。根據環保署資料,2017年香港每天紡織物棄置量高逾370公噸,貪新忘舊的港人是大嘥鬼。

觸摸青青老師收藏的舊布和老尺子,翻着她和學生一件又一件手做旗袍,小小衣裳蘊藏大大智慧。「所以坊間充斥所謂『改良旗袍』,摺開高啲、叉開大啲,都是表面工夫的篡改,何『良』之改呢又?」我覺得青青老師像傳教士,最愛見到年輕人,就急不及待為衣服發聲。

藍曬英文blue print可解作藍圖,與未來計劃的藍圖相同。黎嘉玲展示這次創作五幅裁過程草稿,希望大家接收到一步步實踐個人藍圖的力量。

學習縫製旗袍時,靳青青思考旗袍的由來,找了不同史書,記載中國服飾文化及其箇中意義。圖為《黃帝內經》提及穿衣之道。

黎嘉玲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中式花紐的溫度,故用陽光複印術,創作了藍曬舊花紐圖。

慢一天流浪團
日期:即日至8月30日
地點:南豐紗廠
荃灣白田壩街45號1樓

採訪、攝影:鄭天儀
部份圖片由南豐紗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