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風景】
上周提到,一月到台灣觀選時,某天早上到了殷海光先生的故居憑弔,其實同日下午,我又到了附近另一個在台灣民主運動史上亦頗具意義的地方參觀,那就是紫藤廬。紫藤廬是甚麼地方﹖龍應台曾經說過:「台北市有五十八家Starbucks,台北市只有一個紫藤廬。全世界有六千六百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從中可見,這裏是台北的一道獨特文化風景,且當年它也是台灣民主運動中,不少落魄江湖者的棲身所。
紫藤廬,是一座兩層高的日式樓房(見圖1),門口隱沒在婆娑大樹之下(見圖2),門外有一庭園,蓋了一個藤架(見圖3),紫藤繾綣其上,蔽日遮天,為庭園帶來一份清幽,右邊是一個小池塘,內有幾尾錦鯉,恰好為這份清幽添回點生氣。推門而入,燈光昏黃,內裏是一個優雅的茶室(見圖4、5),客人可以在這裏沏茶、茗茶,甚至靜靜地看書(圖6)。此外,這裏還有包間,榻榻米、竹隔簾等,洋溢着一派和風(見圖7)。
前述那段話其實出自龍應台一篇文章〈在紫藤廬和星巴克之間〉,文章的主旨是,國際化和尊重傳統,兩者並不相悖,文中,「Starbucks」是國際化的象徵;而紫藤廬則是本土化的意象。
海耶克門生宿舍 異見者茶館
龍應台在文中說:「我喜歡在Starbucks買咖啡。不見得因為它的咖啡特別好,而是因為,你還沒進去就熟悉它的一切了。你也許在耶路撒冷,也許在倫敦,在北京,或者香港,突然下起冷雨來,遠遠看見下一個街角閃着熟悉的燈,你就知道在那裏可以點一大杯拿鐵咖啡加一個bagel麵包,雖然這是一個陌生的城市。」
之後她又說:「我更喜歡在紫藤廬喝茶,會朋友。茶香繚繞裏,有人安靜地回憶在這裏聚集過的一代又一代風流人物以及風流人物所創造出來的歷史,有人慷慨激昂地策劃下一個社會改造運動;紫藤花閒閒地開着,它不急,它太清楚這個城市的身世。」
究竟,這些「一代又一代的風流人物」是哪些人﹖「社會改造運動」又是甚麼呢﹖這裏且由紫藤蘆的歷史說起。
這棟樓房原本是日據時期的公務宿舍,日本戰敗後,轉供財政部關稅署長周德偉作為宿舍入住,並被名之為「尊德性齋」。周早年出外留學,更是海耶克(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到奴役之路》一書的作者)的門生,熱中學問,信奉自由主義,愛與各方學者文人暢談學問和天下事,且這裏鄰近台大及教授的宿舍群,佔有地利,於是以台大為中心的一群自由主義學者,包括張佛泉、殷海光、夏道平、陳鼓應、徐道鄰、彭明敏、李敖等,都成了這裏座上客。在戒嚴時期,這裏的思想沙龍、時政沙龍成了一道獨特的政治風景,開清談思辨風氣之先。座上客針砭時政,批評蔣介石治下的專制獨裁。
後來周德偉退休後赴美定居,這裏由其子周渝接管,到了一九八一年,改成一座茶館,因庭院中生有三棵紫藤,取名「紫藤廬」。周渝曾經參與美麗島運動,因此這裏順理成章亦成為「黨外人士」(當時反對派的稱呼)和異見者的聚會場所。例如,一九八三年,在台灣反對運動史中赫赫有名,由「黨外雜誌」所組織的「編聯會」,宣佈籌組,時任台北市議員的陳水扁、謝長廷、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江鵬堅等,便在紫藤廬召開籌備會。
政壇名人 曾為咖啡賬推三推四
這裏不但延續了過往批判的傳統,更匯集了很多文藝界(包括港人較熟識的白先勇)和知識分子前來聚會、演說、發表文藝創作等,同時成了一個文藝沙龍的熱點。
這裏真的可以說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周渝稱這裏為「無何有之鄉」,意思就是這裏甚麼都沒有,但又好像甚麼都有。
一九九七年,因產權爭議,當局欲收回這座「被佔用」二十多年的公務宿舍,在查封過程,引來軒然大波,文藝界、學術界、知識分子界等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古蹟保存和搶救活動,成功促使紫藤廬被定為古蹟而保存下來,後來更由時任台北市文化局長的龍應台,出面表達接管意願,遂由市政府文化局管理,成了一座台北文化地標。
曾被李敖誇讚為「民進黨最聰明女人」的傳奇女子陳文茜(如今已經退黨),說紫藤廬是「反對運動記憶裏最美麗的堡壘」,而民進黨的理論大師林濁水,則形容它為「落魄江湖者的棲身所」。
說到「落魄江湖者的棲身所」,倒讓我想起一個故事。
台灣才子詹宏志在〈咖啡館裏的革命者〉一文中,談過一段他在咖啡館裏和「革命家」結緣的有趣經歷。他說某段時期自己因失業賦閒,於是便開了家咖啡店,因着其生活圈子,結果走來光顧的大都是記者、文人,以及與他們過從甚密的「革命家」。慢慢他發現,革命家和僧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都漠視此世,推銷彼世;另外,兩者都習慣受人供養。
詹說當時自己還年輕,無論對彼世與下個政府,都充滿了憧憬,也不介意為他們付一兩杯咖啡錢,但他們後來卻像是奉旨似的,呼朋引伴,越來越多,對由別人付賬視作理所當然。這讓他想起小說家Joseph Conrad的名句,要革命家為信仰犧牲容易,但要他們守住一桶金幣就十分困難!
詹說這些流連於其咖啡館之革命家,後來大都成了有權有勢的政壇名人,但只要想起當年他們推三推四,避免成了最後為大家付咖啡賬的那個人之滑稽樣,就覺得現在的台灣,實在有點危險了﹗
反對運動的美麗堡壘 香港難尋
不知道這樣尷尬的一幕,又有否在紫藤廬上演過呢﹖
過去幾年,香港社運風起雲湧,雨傘運動、反送中運動接踵而至,但說到要找類似一座「反對運動記憶裏最美麗的堡壘」,腦裏卻一片空白,龍門冰室?「咪玩啦!」七一吧還可能好一點,或許還有大學師弟開的TC2,但可惜已經關門。難道我們真的要認命,香港始終是一個文化沙漠﹖或許,我們可以用那「萬能key」:「都是土地問題惹的禍」﹗
〈歷史的風景〉逢周二刊出
紫藤廬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撰文:蔡子強
攝影:台灣《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