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初選落幕,超過61萬市民親身到票站投票,寫下香港民主史上重要的一頁,即原則上解決了近十年來各種不同訴求的民主陣營人士的分裂局面。雖然仍然有不少磨擦,以至初選後可能有人不守協議,但當初選參加者如此之多,再堅持選下去其實是政治自殺,不但今屆不會贏,甚至輸掉將來的政治生涯,這就是今次初選最大的成效。
參加初選人數破紀錄,除了主辦者的努力,中共港共打壓激起市民憤怒之外,就是因為十幾年來民主陣營分裂,多次把議席送給港共,終於引來大家的醒覺。民主派首次的初選,是2007因馬力死亡的港島區議席補選,當時由陳方安生對勞永樂,卻只由所謂「泛民團體票」以及泛民港島區議員、立法會議員投票,而非代表主流民意的初選。而勞永樂在初選落敗,主要還是因其任議員時支持23條的惡行。
民主派多年籌劃初選,卻有幾大難題長期無法解決:一、團體票是小圈子選舉,把爭論的焦點變成社福勞工教育議題為主,而脫離中產以至主流民意。二、泛民黨如兩大黨的黨員,其成員甚至比起其議員更守舊,不但把年輕一代價值與人選拒諸門外,甚至動輒把年輕人抹黑成為「投共」。三、即使是由選民一人一票選出,如何核實選民身份?如果只靠少量選民投票,其選擇可能更加脫離民意,特別是本身參選人缺乏號召力時。
具公信力初選助減少內耗
以往年輕一代提出的「本土vs泛民」路線之爭,其因由有兩個,既因資深泛民對新人、年輕一代視之為不成熟,拒絕世代交替把新人拒諸門外,亦堅持長期以往的大中華路線,忽視本土價值。而年輕一代既為了搶位,也為了路線之爭,令反對陣營的內鬥,甚至比起對港共的鬥爭更激烈。然後互相指摘對方是「鬼」,把兩派內一些激進人士,或真是內鬼而鼓勵無限制互鬥,變成自相殘殺的抹黑鬥爭,結果當然是令中共得利。
因此要解決民主陣營的路線之爭,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民主陣營(泛民或本土)的支持者,一定要站出來,全力在初選投票。一個有幾十萬人的初選系統,就有足夠的認受性,令有意參選者參加初選;亦可以令以往想爭取名氣的新人,不用真的參加選舉,只參加初選已足以達至目的。
一個有公信力的初選,才能解決民主陣營世代交替的問題,而不是再藉由以往那種靠泛民大老在背後角力,然後推出一些不受歡迎的人選。如九龍西連續兩次派人空降,以為單一人選參選就夠贏,結果投票率低下,輸掉兩次補選的先例,正說明即使「團結」,派錯誤的人選還是要輸。
面對港版國安法的潛在DQ潮,以至連「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也被視為「港獨」,好可能最終無論「本土」,甚至「民主」也會被視為「港獨」,因此再堅持這種路線之爭,根本只是製造更多藉口給政府DQ。再者,經歷了一年多的反送中運動,港人認同的急升,甚至已經不只是年輕人,而是銀髮族也認同時,再爭論甚麼叫本土,或者甚麼是「本土派」,其實真的是路線的爭議嗎?事實上,除了「我是君子,你是小人」、「我是本土,你是投共」之外,這種批鬥式卻沒有內容的低質討論,在今日政治低氣壓的時空之中,格格不入。
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