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
近幾星期談了不少嶺南佳果,分別有荔枝、龍眼、黃皮和菠蘿,加上以前曾經談過的香蕉與木瓜,嶺南四大名果(荔枝、菠蘿、香蕉與木瓜)已略述一二。廣東人識飲識食,不但有鮮吃的各種果品,也善於把山林中有價值的野果加工入饌。在我每天回農場的山徑入口處,就有一棵巨大漂亮的常綠樹,每年到了這個時候都會掉落大量青果,原本我以為只是一株野樹,但見果子腐爛之後露出的果核,呈現出像是羅斯威爾外星人的樣貌時,便知那是一種特別的嶺南鄉野樹木「銀棯」了。
人面子果實 音義俱妙
「銀棯」又稱「仁棯」或「人面子」,那一個稱謂出現在先就不得而知了,最普遍的說法是:因為銀棯的果核長有人類五觀的紋理,遂稱人面子,食用植物用「人面」二字不雅,便取諧音「仁棯」云云。不過,我對此解說就略有補充,鄉土作物用上俗名俗語,所在多有,甚麼「雞屎藤」、「狗爪芋」還不是照叫可也,美化的諧音未必是命名的主因,反而覺得「仁棯」或「銀棯」二字是一種中文古語的精確描述:「仁」是指「核果」植物的核內種仁,廣東話也把種子說成「銀」;而「棯」其實是指如「棗子」的植物,「仁棯」二字既有「人面」之諧音,也能帶出其實用的果實與種子,音義俱妙。可是,「仁棯」的棯很多人誤寫為禾字部的「稔」,那意義讀音上即皆大有出入了,「棯」是指如棗樹的植物,粵音為「黏」、「念」或「nin2」,nin2更貼近「面」的讀音,而且這讀法才是指棗的意思。「稔」的是穀物成熟的意思,後引申為「熟悉」的意思,發音為「jam5」,只有用於地名時才讀作「黏」,如稔灣。所以,如果用稔字於人面子身上,就音義皆非了。
第一次知有「仁棯」這一植物,是中學時在一本由市政局出版的書刊「香港食用植物」中讀到的,知道她是一種大型的漂亮常綠喬木,樹形勻稱、樹影婆娑,屬於漆樹科,學名為「 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 」,談到這裏又忍不住要指出另一個所傳甚廣的網絡謬誤,這個錯誤很可能源是於維基百科(中文),就是把這種屬於漆樹科的「人面子」樹跟另一種屬於「藤黃屬」的「人面果」(大葉藤黃)混淆,那種人面果是一種狀如嶺南山竹子(又稱黃牙果)的果樹,好像是中國西南一帶的特產,跟這裏的人面子絲毫沒有關連。
炒麵豉子薑 煮醬傳回憶
回說仁棯的食用方法,就是做仁棯醬了,那可是我妻子娘家的家傳手作。妻子常說小時家貧,但母親都會想辦法弄一點好吃的東西給三個女兒享用,比較花工夫的就是煮仁棯醬了,方法如下:把子薑和仁棯果切碎慢火略炒乾身,再拌入麵豉醬續煮,最後放入少許片糖調味,裝瓶封蓋放入冰箱即可慢慢享用。子薑清香、仁棯味酸,再加上麵豉醬和片糖,鹹香酸甜俱備,是夏天才有的味道,小孩子在盛夏季節沒有食慾,把少許仁棯醬拌在排骨或魚類蒸煮,即成開胃菜餚(妻子說更多時候只是白飯拌上仁棯醬便算一餐)。
但妻子對仁棯的憶念不單是在味道上,而是一段混合着季節風土、艱困生活及母親煮醬背影的情感,所以到了夏天,她便會帶着孩子們到仁棯樹下一起撿拾果子,跟她的孩子分享承傳這一段親子的回憶。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