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民主陣營舉辦初選,初心之一是收窄最終正式報名參加立法會選舉的門檻,從而令選民在9月選舉中可集中票源,再配合策略投票以爭取最多議席。今次初選涉及五大直選選區、超級區議會以及衞生服務界,之後將根據今次初選結果,決定出可報名入閘名單,而各區可報名隊伍數目按各區情況作適當調節。
提出協調初選的港大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曾提出,要達成「35+」需在地區直選五大區爭取「66443」議席,即新東及新西各六席、港島及九西各四席,另外九東則爭取贏得三席。各參與初選陣營選前已協商出機制,其中新西有具約束力共識,只有首六名勝出初選候選人可參選;新東亦有有約束力協議,首六名勝出初選候選人可參選,第七名則擔當後備同樣會報名,因根據選情變化,民主派在新東或有機會取下七席;九東方面,將採取「初選加棄選」雙軌制,故首五名勝出初選候選人可參選,以三席為目標,但最終在選前民調排名最後兩人屆時將要棄選。
不同陣營準備好Plan B
九西戰況較為複雜,共九隊參加初選,最終可取議席同時視乎建制派部署,故需再作協調決定最終人選。港島區雖同時採取「初選加棄選」方式,但初選無約束力,故正式報名人選仍要協調,但投票前民調結果將能定出棄選人選。
超區方面,五隊初選人最終將有四隊出線;衞生服務界本來只會由勝出一人參選,但是因為出現法律問題,初選中未能採用選民資料驗證投票人士選民身份,故初選結果只作參考,料最後需再作協調才能決定出參選代表。
不過,就算決定出正式參選名單,可否入閘仍存在極大變數,特別在港版國安法下令被取消參選資格風險大增,據悉不同陣營就有對策,包括準備好Plan B甚至Plan C人選,令最終有足夠人數達成議席過半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