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標】
一個地方的歷史,成就那個地方的人文行為及思考模式。5年前,自稱港豬的李頌慈(Chris)與家人貪平貪地方大,由荃灣搬到錦田,極愛。「一出西鐵站就係空地,那時開了好多木棉花,感覺好似小學生去度假營咁,成個環境好清幽舒服。」有西鐵,度假營出尖沙嘴才半個鐘。商場、戲院、娛樂場所為零,換來得兩個汽水櫃的士多,得阿婆看店的雜貨店,賣燒味的茶餐廳及南亞香料小店,是城市人瞓覺同hea的地方。5年來看着社區現在及將來的變化,他去年當選成為該區素人區議員。
錦田由14條村組成,居民約2.1萬,以長者與中年人佔大多數。現年29歲的Chris說:「我諗有一半是原居民。這裏有三間小學,沒有中學,好多有孩子的原居民都搬走了。倒是30至40歲,沒小朋友的人會搬進來。」
當選後他第一件事是先處理「篤眼篤鼻咗幾年的舊式垃圾站」。以前人口少,垃圾站只是幾片圍板,自有垃圾車清理,現在人口多,搬屋裝修更多垃圾堆積,惡臭讓村民總是離遠三四米,將垃圾「飛」入去,垃圾多到可堆出馬路,現已臨時加設大型垃圾桶並以水馬圍起。另一方面,2026年錦上路站附近將興建公屋及私人屋苑,讓錦田人口由今天的2萬多升到10萬!規劃地圖裏,看到兩所小學及小量文娛設施,沒有中學,對外交通似乎沿用多年來的舊馬路。幾條巴士線主要來往元朗上水大埔與大欖轉車站,去哪都轉車就是。他為增加巴士線問題與運輸署溝通良久,但都沒有回音。城規會也傾向相信,現在的西鐵,足以解決未來的人口增長。但一個社區無理由只能倚靠另一社區的交通出入。「即使現在,西鐵在屯門元朗站已塞爆了,錦上路得十個二十個人等車,都等三四部才可上車。而且我接受唔到有社區的居民,要企30至45分鐘先出到市區囉!」
多年逆來順受 口頭禪「係咁㗎啦」
區選時社會氣氛緊張,特別是7.21後在圍村,大家都在防備猜疑,Chris甚至找不到舖仔讓他貼宣傳海報。有天,他在錦上路站外擺街站,本地藝術家鄧國騫邀請他去圍裏的家「傾吓」。Chris說:「佢話『我係原居民』,係有啲驚㗎!」眾笑。鄧國騫說:「我成日叫人回家食飯的。」「而家咪知囉!」
「Chris的優點是反應快。村裏突然跳電,大雨水浸,立即就在fb更新與相關部門聯絡的資訊。鄉事們也跟隨你的fb更新。你貼修路告示,他們都貼修路告示。好似交流般,挺好笑的。」37歲的鄧國騫是錦田原居民,18歲才首次出銅鑼灣。Chris的插入,增加了區內鄉事與居民與政府部門的溝通,村民知道好多嘢原來「要搞」或「有得搞」。
鄧國騫好愛錦田的傳統環境,那青磚屋瓦,有他跟村民的根與童年,他希望發展中,能盡量保留老村的質感與人際關係,雖然這不容易,「以前好親近的,舖頭賒數好尋常,現在別提賒數了,會跑掉,嘿嘿。」生活在小社區,外人覺得大家太封閉,其實他們自有一套解決問題的邏輯。「因為常見同一批人,相對人與人的關係好親近,有好強烈互相照應的動機。」Chris發現村民有個口頭禪:「係咁㗎啦咁多年都係咁」。「他們好多事逆來順受,慣了自己嚟,不知去哪找幫忙。」互相保護、互相包庇,大家愛說「這裏多了甚麼」而不是「這裏缺了甚麼」,因為大家都是老街坊。「我們城市人覺得,他們都是一伙的,但原來不是。不同人,不同年代有不同想法。他幫我認識這裏的歷史及在這長大的人,了解大家的看法。」Chris說。
聯合國小店 身體語言炒埋一碟
牽涉政治,Chris要跟村民破冰仍需努力。但去年落戶錦田的社區組織「市井」,用自己的方法跟不同群組拉近距離。他們搞環保工作坊、回收活動、少數族裔local tour,拉近不同人的距離。「錦田跟我服務過的其他的社區很不同。」社區組織成員黃靖欣說,好多戶的門口都種了花草盆栽,擺着三兩張小椅子。
太陽下山之時,大家會坐出門口賞花聊天;街坊華哥釣魚回來,一見老人家就派魚;靖欣說,他們做社會服務的,去到哪都會想如何幫助居民,但這裏行不通。這裏,是他們住了幾代的地頭,單位以外都是家。「相比起『我能幫你做甚麼』,他們更愛聽『我想你幫我們認識小村,介紹街坊給我們認識』。他們就說介紹你去探望老人家,去看少數族裔,不如你去看看有甚麼可幫忙的。」心態上,這裏的「幫忙」另有意思。
因為這裏鄰近石崗軍營,近年租金雖升,仍落後大市,更多新的舊的少數族裔聚居了。才6時,來港40年、蚊哥講得一口流利廣東話,已在南亞小店外跟居民飲酒說笑,老闆娘、尼泊爾裔的Thapa則幫大家填表領取抗疫基金1萬元,像小社區的秘書,「呢度啲人來自尼泊爾、斯里蘭卡、孟加拉;我來自巴基斯坦,那邊的是尼日利亞,還有大嶼山來的徐哥(此刻他在念他作的詩……),我哋係聯合國嚟!」蚊哥說。是的,走在錦田,常聽到英文、廣東話、尼泊爾語、烏都語加身體語言炒埋一碟。剛才派魚的華哥也在其中,「我七年前喺石崗搬來,嗰邊冇街坊冇小店,好悶呀。而家開心好多。」你聽得明?「做人最重要踏出一步,我即使不懂說,但做手勢都可以啊。」
5蚊一罐啤酒,8蚊一杯印度拉茶,60蚊「萬歲」大家開心,華哥說:「下次佢哋又請返我啫!唔踏出第一步,就甚麼都沒了!」
記者:陳慧敏
攝影:張志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