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氣候變化加劇,導致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更甚是各國收緊環保政策,或導致銀行及企業貸款風險增加。金管局計劃下半年邀請銀行參與試驗計劃,就各項氣候問題制定壓力測試情境及指引,以評估極端天氣等影響,明年首季正式進行,但初步無意硬性規定銀行削減高碳排放、高污染等投資及借貸規模。
金管局銀行政策部助理總裁何漢傑指,大型銀行及國際銀行在氣候風險管控方面起步較早,本港中小型銀行則較落後,望大家朝同一方向進步,「如銀行落實得好,就不需要具體措施、指標規範」。
無意逼銀行削高碳借貸
氣候變化為銀行營運帶來實體風險,銀行監理部助理總裁陳景宏舉例指,香港低窪和沿岸地區或受海平面上升和強烈颱風影響,在該區營運的銀行有業務中斷並導致損失風險,甚至是按揭抵押品估值或下降,令銀行信貸風險提升。
除實體風險外,低碳經濟政策亦是考慮因素。陳景宏指,各地政府向企業徵收碳稅(Carbon Tax)及要求個別高碳排放工業轉型,或影響銀行客戶盈利及還款能力,有關企業股票、債券價格或有下跌風險。
據最新數據,現時本港銀行貸款規模10萬億元,當中1.5萬億元為物業按揭貸款,涉油氣及電力公司貸款各3,000億元。陳景宏透露,下半年將邀請銀行參與試驗計劃,制定壓測情境及指引,當中大型銀行參與意願較大,明年將正式推出;初步無意硬性規定銀行減相關投資及借貸規模,會用勸喻方式及鼓勵銀行管控風險,不會直接要求銀行相應增資。
何漢傑補充,國際做法多數以包括稅務優惠及補貼等誘因改變經濟活動,不宜由監管當局干預,但相信銀行透過認識風險及加強風險管理,「也可自然令資本走向綠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