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專題:7.15橫洲滅村 「只盼走得有尊嚴」

港聞專題:7.15橫洲滅村 
「只盼走得有尊嚴」

三年前,這兒掛滿「政府無良抗爭到底」、「政府無情毀我家園」的橫額,通往村子的路上寫着「民主規劃」四隻大字。經歷風雨,橫額早已破爛,地上的文字和圖畫已被沖刷。這裏是橫洲,歷時五年的抗爭,私人土地被強行收回,2016年再爆出摸底黑幕,面對不公義的發展,村民早已疲憊不堪。

7月15日,是政府給他們的死線,250戶還有80戶不符合上樓資格,前路未明。髻山依舊,大樹菠蘿飄香不再,山下村民笑聲漸遠,這片土地,容得下貨櫃場、停車場、廢料回收場,卻容不下生於斯、長於斯的人。他們都說,失去生活,就是生命。
記者:梁嘉麗
攝影:王子俊、梁志永、朱家駿

永寧村姊妹:要留留不下 要走路不通

穿過蜿蜒的山坡小徑,推開鐵閘,林小姐站在小屋前跟我們揮手。她在這處出生、成長,下一年,就是她在這兒的第60個年頭,可是,她未必看到了。兩層屋,是由爸爸於70年代親手搭建的,屋內掛滿了相片,都是她們一家七口的家庭照,父母早已過身,三個哥哥亦已搬出或移民,只剩她和妹妹二人,一直守到最後。

林爸爸是傳統潮州人,50年代從國內來港,住在青山道木屋區,後來到元朗的雞場工作,朋友介紹說橫洲永寧村有地,想找人頂手,便跟林媽媽搬到這裏。林小姐拿出當年「買上蓋」的契約,約上寫着「民國55年」,350元頂手費,「附近陸續有人搬走,我哋就頂埋佢哋啲地」。

她指着身旁的牆壁,當年第一次建房子,父親用的是紙板和木板搭建的,後來翻新才用英泥和膠皮,打風下雨才勉強承受得住。坐在屋子內,看着屋前空地,那些茂密的巨樹,跟着她長大,屋旁的平房,就是養活她們一家幾口的雞寮,今天已變成貯物室。

相片中的她,還是個小孩,父親站在雞群中間,不無氣勢,滿地是雞。她笑說當年附近一帶很多雞農,全盛時期有六家,還有人養豬和鴨,非常熱鬧。父親在洪水橋的農場打工,以低價買得雞苗,養了幾千隻雞,至後來父親病了,提早退休,才沒有再養雞,母親由打理雞場,轉至市區工廠打工,維持生計。

相片中的哥哥英氣非凡,18歲便考到消防,二哥到台灣讀牙醫,三哥早已移民外地,她和妹妹二人面對即將來臨的拆遷,憶起舊時,百般滋味,少女時代的她,經常幫忙養雞,用手製作雞槽的混合物,還要替雞逐隻打防疫針,「養鴨最污糟,落雨好臭,沖到鴨屎成地都係,好難洗。雞唔同,有鐵絲網圍住,唔會周圍走」。

還有幾天就是收地的日子,她不願談太多感受,只說積存很多東西,難以短時間內搬離,然後拿出掃帚,把地上的果實掃到一邊去,說蝙蝠晚上來吃果實,果殼散落一地。園中有龍眼樹,還有黃皮、大蕉,閒時照料果園,待水果成熟後送給朋友鄰人,又或送出城市寄賣。她沒有說出口,卻以身體告訴你,自己很喜愛這個地方,摸着巨樹,說小時候樹跟她一樣高,陪着自己成長,現在已成蔭,為屋子遮風擋雨。

兩層村屋由父親搭建,夏天時二樓很熱,冬天卻很冷。

林家用了半世紀的磅,是兩姊妹最不捨的物件。

最放不下半世紀鐵磅

8,000呎土地,兩間房子,政府收地賠償只賠雞寮和果樹,她居住的房子不被計算在內,早年因有物業,亦不符合上樓安置的資格,「咩都塵埃落定,上個月突然話要7月15日收地,好突然,無官員來解釋,連電話都無個」。她說自己很平靜,經歷幾年的抗爭,早已料到這個結果,只是沒想到這麼突然,逼着她要立即找地方。

問她最不捨是甚麼,有甚麼必定要帶走,她大聲的問妹妹,妹妹坐在房內回答,是一個磅,一個用了差不多半世紀的磅。我們走進曾是雞寮的貯物室,放滿了舊式農具,還有一些當年到政府請願的標語紙板,她把這些東西移開了,就見到那個沉重的鐵磅。

一生都在這間屋內度過,到了這刻,林小姐只能放鬆心情,不想令自己太緊張,她並不是要賴着不走,經歷了幾年的抗爭,本來安身立命的家,將會被夷為平地。她放棄了,只希望政府可以酌情多幾個月,畢竟住了70年,太多物件,太多回憶,「我一定走,可唔可以畀多少少時間我,咁都無情講?」

通往她家的,是一條小路,若要把家裏物件清空,就要以螞蟻搬家的方式,她帶我們穿過後門,一條闊大的行車路,卻已被人堵塞,她再次嘆息,要把大件的農具和家具搬走,只能靠車路用貨車運走,但現時路不通行,因為幾年前有村民把路堵塞了。

「條路被村霸封咗,2016年我同幾戶每年夾96,000畀佢,到咗2017年連租都唔得,唔畀我哋用。我哋呢啲非原居民,即使住咗六、七十年,都係俾人踩住。」看着被塞的前路,她無言以對。

歐陽太居所附近有多處墳地,卻不在收地範圍內,政府標準令人費解。

橫洲公屋計劃由發展33公頃棕地及綠化地,變成率先發展5.6公頃綠化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