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國安法根本不可能解決香港今天面對的問題。北京仍要背叛常識,強行立法,只會令香港成為一個中共更難處理的燙手山芋,而這個燙手山芋也灼痛了在香港投下了大量資源,以香港作為進軍大中華門戶的全世界。
從主權上看,香港無疑是中國治下的一個特區。但因為《中英聯合聲明》及97年香港主權移交的安排是在國際社會確認,而中英間的主權移交也是依據當代的契約原則及程序進行,所以現在隨便抬出「不容說三道四」,或「香港問題完全是中國內政」這些講法來否定對國際社會及對香港的承諾,莫說難說服香港人,也根本難以說服國際社會。這解釋了為何世界各國都要因應國安法採取對應甚至制裁措施。
現在說要為300萬港人提供居英權的英國,難道真的很想有幾百萬人移民過去嗎?當年英國制訂《英國國民(海外)護照》政策的時候,英國國民的情緒就是不想接收幾百萬香港人。因此,兩國政府透過協商去處理香港的主權移交,在雙方可接受,又獲得國際社會確認的基礎上達成協議,就可避免英國人因為百多年前的一兩場戰爭而承擔這個人口包袱。
問題是現在中國單方面撕毀當年協定,有幾百年憲政傳統的英國及英國人無論是主觀上歡迎也好,是認為客觀上應承擔責任也好,也不得不同意英國政府要為在英殖管治下出生的香港人提供居英的路徑。這種討論在中共官員一而再說《中英聯合聲明》是歷史文件之後已開始醞釀。在過去兩個月,英國國民支持這個構想的由不足四成逐步上升到超過六成。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叫英國政府先徵詢民意,暴露了中共及其官員對民意的虛偽,也說明他們對現代國際社會的思維方式完全不理解。
「投資者可以放心」的真正意義
1979年3月,時任港督麥理浩訪問北京,並獲鄧小平接見。那次北訪是麥理浩主動爭取的,因為他要尋求北京就1997年後新界土地批出的年期作保證。有人說,鄧小平當年是被麥理浩逼上梁山,如果不是他堅持要討論,剛開始經濟開放不久的中共,根本就無暇處理香港問題,也沒有在意1997年這條因割地條約所定下的界線。
當年鄧小平處理香港問題,從一開始也是把香港的國際特性包含在整個策略盤算中。口頭上自然會把香港成為殖民地說成是「百年國恥」,但就算如此,97年要收回主權,也不能不承認百多年的殖民地身份,香港已建立了其國際屬性,不單純是中國內政。
麥理浩回港後甚麼也沒說,只是代表鄧小平傳達了一句「投資者可以放心」。幾個月後的1979年10月,時任中國總理華國鋒訪英。他在訪英期間及回國之後,也先後兩次重申了「投資者可以放心」這一句。
這句「投資者可以放心」可說是可圈可點,充份說明了香港問題的性質。所謂「投資者」究竟是誰?先由一個殖民地總督代為傳言,然後由國家領導人再一次放言,在正式進行中英協商之前又再講多一次,這說明了處理香港的主權問題,從一開始便是要取信國際社會,要面向在香港這個殖民地「持份的」所有「投資者」,包括各國的企業、官方及非官方組織。
往後的發展也充份證明這點。中英簽署了《聯合聲明》,要在聯合國備案;然後香港97年的主權移交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持與確認。
《基本法》的制訂,尚可勉強說是北京當局與香港人建立的民約。因此,雖然過去23年北京一再推翻在《基本法》中對港人的承諾,國際社會縱有不滿,也不致要和中共翻枱。但現在制訂這條國安法,把中共對香港的控制延伸至遠天的星宿,完全改變了香港作為一個特區的性質,也完全違反了幾十年對國際社會的約定,國際社會又豈會袖手旁觀?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說這是「對全世界各國的冒犯」,《經濟學人》形容這是二戰之後「對民主自由的最強力攻擊」。這些說法,充份反映了國安法有幾野蠻!除了找來53個世界上最失敗的政權來支持它,只是再一次證明今天的中國正在遠離現代文明!
鍾劍華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