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過飢 - 畢明

愛過飢 - 畢明

遍地都是恐懼,還有危機。是事實。

至少恐懼失去自己,有身份危機。大家很怕失去的,是自己好撚鍾意的香港和香港人身份。

記憶中,這種大規模的恐懼,發生過兩次。一次是臨近97,大限將至,前途不可知,身體很誠實的移民潮之外,空氣中充斥「不在乎天長地久」的末世浪漫。一次是近年、及至現在每一天,好像一切本土、港式都是錯,連存在都不容許,要被奪去及消滅。

97時的怕,不含一種clear and present danger;現在的恐懼,有排山倒海的切身不安全性。

因為怕失去,所以「愛過飢」。包括香港電影。

黃店,你說不好吃,說好食是良知,會被黃衛兵群毆。那麼,好看是良知呢?香港電影,有沒有龍門冰室?木村拓哉的《Grand Maison Tokyo》有一重點很少人拿出來談論,就是有時不論你多有心多努力,廚藝上限都可以停留在平庸。有心,從不直接兌換水平。

南韓電影教母Miky Lee,在《上流寄生族》拿下奧斯卡最佳電影時致詞說,多謝南韓觀眾的誠實和鞭策,有什麼不好都直說讓他們進步,沒有姑息養劣。

香港觀眾呢?近年對香港電影之溺愛,嚴重出現「愛過飢」水份現象,是感情用事保育過度,是水平有限盲捧濫愛,還是只能在同溫層亡命發酵自hi再自hi失去判斷?

原本我以為,批評一些電影、指出不足,不代表不支持。現在,好像不盲撐,已是罪大惡極。當年《狂舞派》初出,我讚完已有人說讚過頭了。很好,不要緊。我的讚,提出了角度和論點,卻歡迎有質素的不同看法,而非賀爾蒙式讚彈。聽說有什麼觀眾便值得什麼電影。

我好L鍾意「高登先」,應該是街知巷聞的,但高先三寶《幻愛》、《叔.叔》、《金都》,有那麼好嗎?

個人認為此三作品,《幻愛》最好、《叔.叔》次之、《金都》最末。《幻愛》我誠心推薦,《叔.叔》看個人口味,《金都》嘛,不看沒損失。但《幻愛》遠不是instant classic。

「有那麼好嗎?」是問那些把上述每一部戲都高舉至instant classic高度的群情,總之凡港產片,因為難、因為製作凋零,便不成比例地把D說成B,C說成A,B──更是驚世傑作。日出日落不倦的評了電影超過二十年,我比誰都想香港有instant classic,像當年看見《旺角卡門》、《槍火》、《香港製造》、《衝鋒隊:怒火街頭》或者《女人四十》的興奮一樣。(未成名可以有instant classic,成大師都可以instant PK)

《幻愛》,製作水平是高先三寶之中最高的。攝影和運鏡、美術、配樂和演員都具水準,是整體性的優異。把屯門拍出電影感,俊男美女兩位年輕演員也是演出自然可信,尤其劉俊謙,一些細微的內心掙扎和少少mama's boy的單純脆弱,都沒有過火的用力。

愛情,本來就是個精神病,每個墮入愛河的人,都一定有超現實的幻想或投射,是程度問題。究竟我們是頭下腳上的fall in love with love, fall in love with(幻想中的)對方,還是真實的對方,永遠是個謎。開戲難,關顧一下弱勢社群,有意義的題材便容易少少,沒有消費他們和濫情也無不可。但劇情發展至中後段開始力弱和拖滯頗明顯。

兩個人,男的精不精神病都好,女的人不人盡可夫都好,每次愛情都是一次接受自己、接受對方的試煉,嫌自己嫌別人的考驗。生於世上,誰不是broken/damaged goods,有各式創傷及後遺,容許自己被愛,敢去放一個人進入自己的世界,是彼此的普渡,幻愛的真義。

《叔.叔》呢,淡淡的,有點情味,但非感人至深,至少不感動我。它運鏡單調,一首《微風細雨》播了三次又長又重複,刻意得令人不耐煩。看完之後我立刻找可能是全港最出名的基佬交流觀後感,看看是我進入不了那暮年hehe的情感世界,還是電影真的不如坊間說的傑出?我們的結論是,作品很值得尊重,有些細膩的地方,難得拍了個少人問津的「老hehe」題材,但不算精彩。家常菜也可以精彩,它不。

說掙扎、世俗、十字架,太保的角色,從一開始便只想繼續尋求肉體關係,袁富華初遇他時,已希望先建立一點感情,太保即時免了,他不像對方想要同性伴侶度餘生。幾十年在「襟忽鬆」的人沒想過改變,沒想過勇敢忠於自己,於是也不需要面對自己「不誠實使用婚姻」、和親情。可惜,世界還不完美,出櫃仍然messy,但你至少相對有空間誠實,他沒有。選擇了舒適圈的安逸,便沒有斷背山般深痛,他沒有一個urge去變,袁富華是他生命的插曲和一次渡假,像有小三的男人,又不想離婚又要做好爸爸。他衣櫃中的破衣,有念舊,也充滿自私。對於他,有的是同情,沒太多歎息。

《金都》,故事已經單薄,朱栢康的演出用錯力得叫人難受,鄧麗欣一個救全家。這個演員完全成熟了。

IG:budmingbudming
FB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udmingBud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