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以為疫情稍為緩和之際,確診數字又再以幾何級數上升;放寬了的防疫措施再次收緊,剛開放了的球場似乎亦難逃關閉命運。但過去有逾萬人次不用檢疫自由進出,若然中門繼續大開的話,那就是否封框封場都無關宏旨。政府的防疫政策,實在很令人摸不着頭腦。
幸好在再度封框之前,也到過球場投投籃,算是一解波癮吧。恐怕不用多久,與波友們的球敍又要重回網上,以電子遊戲代替皮球了。說到有關籃球的遊戲,小弟也算得上是半個資深玩家,由紅白機玩至如今的PS4,一直在玩。紅白機年代的籃球遊戲並不太多,大概因為當時NBA熱潮還未席捲全球吧,縱然偶有1、2款軟件推出,都非常粗糙,可玩性亦遠不及同期的足球遊戲。印象所及,常玩的一款叫《米國籃球》,但即使選美國隊來操控,陣中五個球員的動作和能力值都完全相同,沒名沒姓,玩得不甚過癮。
後來,NBA開始流行起來了,「世嘉五代」就曾有幾款以佐敦(Michael Jordan)為主角的遊戲。如今回看,遊戲中MJ實在強得太過超現實(雖然他本身就已非常超現實),但已是非常大的進步;說到超現實,不能不提《NBA Jam》,2打2的全場比賽、球員會跳上半空入樽、連入三個三分球後籃網會「着火」,非常誇張,但玩得不亦樂乎;《NBA Live》系列算是第一隻比較完整的籃球遊戲,由於是NBA的官方產品,用上實名球員和完整名單,可玩性大增;惟當時佐敦之肖像權由他獨家持有,連聯盟亦沒有辦法,故此公牛隊內總是有一個沒有名字、穿23號球衣、能力值爆燈的球員,任誰都知道那就是佐敦吧。到進入《2K》年代,玩法推陳出新,畫面質素也越來越好;早前於網上看過一張圖片,以卡達(Vince Carter)新人年和退役球季的遊戲內造型作比較,前者粗糙起角,後者幾可亂真,暗嘆一句時光飛逝之外,對VC的敬意又添幾分。
除了NBA,以漫畫為題材的籃球遊戲也非常好玩,超任年代的《Slam Dunk》,令人愛不釋手。廿多年過去,手掣變換成智能電話,如今晚晚和老友組隊的,依然是《SD》遊戲。當年日練夜練,打贏電腦就是贏家;今日除了鍛煉技術,還要面對「人」的因素—就是那些隨機組隊的隊友們。希望大家不會遇上落後幾分就選擇認輸,又或者故意擺爛站在一邊郁都唔郁的玩家;也懇請大家即使打機,也別輕言放棄;何解?「直到最後一刻,都不要放棄希望,現在放棄的話,比賽就結束了。」
這是《SD》一早就教懂我們的事呀。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