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移民潮 - 吳靄儀

再現移民潮 - 吳靄儀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英談判展開,傳聞中方勢必收回香港,引起香港市民一片恐慌,「去」、「留」成為無數家庭要面對的兩難,特別是事業如日上中天的中產,因為明知離開香港移民別國,一定損失重大,而且生於斯、長於斯,更不捨家園。但能有此「兩難」,必然是有點資產,民間有「有錢有辦法、冇錢基本法」之譏,一面諷刺爭取對香港最有利的基本法條文的一群,同時也表露了無可奈何的認命情緒。

當時,懂得計算的香港人設法尋求「買保險」之道,在私人層面,一個辦法是叫太太申請移民,丈夫繼續留港做事。不少太太要留在當地「坐移民監」,在港獨居的男士便成了「太空人」,這個名詞的自嘲味道不言而喻。在公眾層面,就是為香港人謀求「太平門」;如果談判基本法草擬取得好安排,那麼平穩過渡,香港原有生活方式不變,那就不用走,不然,萬一事與願違,中共將大陸的一套搬來香港,那也有一道門逃生。冀望有了逃生的太平門,香港人就不用忙着移民,人才流失brain drain的問題也會減低了。「太平門」的建議五花八門,包括買荒島另建香港,也包括到英倫游說,要這150年殖民地宗主國承擔對「子民」的責任。這些計策全部落空,只有提供移民服務的機構湧現如雨後春筍,據說80至90年代,移民人數達40至50萬人,到底實數為何、流走的是什麼人,不甚了了。

97年6月底,移交在即,港府舉辦了連串活動,邀請的嘉賓之中有前港督麥理浩,他接受電視台訪問,被問到有何遺憾,他答,遺憾當年在移民問題上沒有做得更好。他沒有詳細解釋,但不難明白,先關上接收港人的大門,等於自縛一臂談判,就如84年底立法局辯論中英聯合聲明的草擬本中,施偉賢(John Swaine)所說,英國自己都不肯承擔,香港人如何能相信你在談判中有為香港盡全力爭取?

如今移民又成熱話,但最大的分別是,上次去留抉擇基於對中國主權下的香港前途的憂慮、信心與承擔,有人真誠看好,也有人在未可知的環境下堅決承擔,為香港建立根基制度,如今,數十年後,猜測與承諾都成過去,事實已擺在眼前。這一趟,移民大門紛紛打開,英國終於負起對前殖民地的道義責任,姍姍來遲,但也正好反映這回不是如果,而是已無可挽回的現實。

當年勇敢(還是天真?)為香港承擔的一輩,今日已成眾矢之的,固然他們無怨無悔,但《基本法》都似乎在消失中了,香港如何走下去,「冇辦法」或者不願意移民的人如何面對新現實,就需要上一代所無的新機智與想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