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良化隊」入侵香港 油尖旺區議員 - 林兆彬

「媒體良化隊」入侵香港 
油尖旺區議員 - 林兆彬

政府經常說:「港版國安法實施之後,香港的自由不會受損。」你相信嗎?事實已經擺在眼前,國安法實施後短短數天,康文署轄下公共圖書館就率先化身成為日本小說作品《圖書館戰爭》中的「媒體良化隊」,突然將黃之鋒、陳淑莊及陳雲合共9本著作下架,覆檢是否違反國安法,正式將香港推向禁書時代,一場不流血、不生火的焚書坑儒,已經在香港發生嗎?

小說《圖書館戰爭》是日本作家有川浩的經典作品,於2006年出版,曾被改編成漫畫和動畫。而我第一次接觸《圖書館戰爭》,則是2013年在香港上映的真人版電影,隨後,續集於2016年推出。

故事描寫一個閱讀自由被剝奪的虛構世界,1989年,日本政府為了控制人民思想,制訂了《媒體良化法》,對不符合規定的書籍實施管制和銷毀。圖書館為了捍衞閱讀自由,成立了武裝組織「圖書隊」對抗。

第一集真人版電影講述女主角笠原郁(榮倉奈奈飾)年輕時在書店被「圖書隊」成員拯救,所以決心加人「圖書隊」,忍受魔鬼教官堂上篤(岡田准一飾)的痛罵,與關東圖書館隊員們一起接收嚴苛的訓練。續集進入戲肉,比較有深度,講述「圖書隊」奉命保護展覽中的一本珍貴書籍,「媒體良化隊」突然發動猛烈攻擊,使「圖書隊」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電影最大的特色是,分別代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媒體良化隊」和「圖書隊」為了爭奪書籍,在圖書館內外進行大規模槍戰,槍林彈雨破壞了不少圖書和造成人命傷亡。對2013年的我來說,電影是非常天馬行空和誇張,但今時今日再看就會感到一種恐懼的寫實感,因為香港已經出現禁書,銅鑼灣書店也被迫搬到台灣。電影發揮警醒的作用,讓我明白到,閱讀自由不是從天而降,也不是理所當然,而是需要人民以生命去爭取和守護。

任何極權獨裁政府都害怕人民有自由思考的能力,所以必須藉限制資訊自由來控制人民思想,例如納粹德國曾焚燒馬克思、佛洛伊德、茨威格等作家的書,他們主要是猶太人或左翼人士;台灣在戒嚴時期也有大量禁書,例如電影《返校》中提到的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集《漂鳥集》和日本文藝評論家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有時候被禁只是因為繙譯者是黑名單上的人。而《圖書館戰爭》的「媒體良化隊」,就有點像納粹的衝鋒隊,幸好,香港暫時還未發展到這個地步。

比起官能刺激的槍戰戲份,《圖書館戰爭》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媒體良化隊」與「圖書隊」之間的政治角力,令人聯想起香港民主運動與北京政府的政治角力。戲中的日本中央政府為了限制人民自由而制訂《媒體良化法》,地方政府奮力反抗。有趣的是,在槍戰之前,雙方都會先引用法律去合理化自己的行動,例如中央政府層面的《媒體良化法》與地方政府層面的《圖書館自由法》,就好像北京政府曲解《基本法》和強推港版國安法,香港民主派也引用《基本法》和《中英聯合聲明》的承諾對抗。

溫水煮蛙 擴大對言論限制

故事中的大部份媒體和出版社都被政府控制,抑或是作出自我審查,配合政府把社會上的罪案和壞風氣都歸咎於「不良」的書籍雜誌、抹黑圖書隊,以合理化不斷限制言論自由的做法,與香港近年的傳媒生態有點相似。「媒體良化隊」也不會一下子大規模限制人民的自由,而是選擇溫水煮蛙,一邊控制輿論,一邊慢慢擴大對言論自由的限制,令人民不會作出強烈的反抗。

男主角「圖書隊」魔鬼教官堂上篤說過:「我們的目的不在戰勝對手,而是為了守護重要的事物。」圖書隊不會殺害媒體良化隊成員,選擇一種較被動的抗爭策略,因為圖書隊知道自己的武裝實力與媒體良化隊相差甚遠,硬碰硬對自己不利。同時,不殺害媒體良化隊成員的做法,能夠避免抹黑,爭取公眾的支持,是有智慧的抗爭方式,與香港的情況相似。

「圖書隊」三十多來年的抗爭,其實只能盡力守護圖書館內的閱讀自由、減慢自由被侵蝕的速度,但沒有為外面的社會帶來巨大的改變,亦未能推翻《媒體良化法》,整體社會的自由繼續不斷被侵蝕,與香港的反抗運動有點相似。為了捍衞閱讀自由和言論自由,你可以去到幾盡?每名《圖書館戰爭》的香港觀眾都應該思考這個問題。

林兆彬
油尖旺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