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資本市場的股票表現漸趨兩極化,內地多個板塊在「國家隊」暴力托市下越升越有,相反,象徵「香港價值」的地產股、收租股表現卻一沉不起,就算有大孖沙想增持托價也礙於《上市規則》而有心無力。
1981年,監管機構曾經立例要求,限制持股量介乎30%至50%之間的上市公司股東,每12個月只可以增持旗下公司股份不多於3%,否則會觸發全面收購,數月後限制改為5%。在這個措施實施20年後,最終又在2001年把5%這個數字降至2%。
《上市規則》所定下的2%,根本沒有任何科學根據支持,在香港出現信心危機之際,實在應該考慮去放寬,如此一來,既可把富豪「綁上船」推動他們加碼押注香港,也可以與小股東共度時艱,向外界釋放無意撤資的訊息,曲線維穩,對阿爺而言算是一箭雙鵰。
根據本欄統計資料,截至7月7日止十二個月起計,以百分比計,眾望所歸,增持得最多的是李嘉誠和李澤鉅父子,累計增持長實(1113)約1.79%;第二位則是陳啟宗兒子陳文博,累計增持恒隆集團(010)的1.74%;第三位則是李家誠,累計增持美麗華(071)0.97%。錢不會說謊,由此可見,本地薑股份也有心要重振旗鼓,願意下注。
事實上,香港所謂的繁華,已失去昔日的港式優雅,變得越來越像某國,只懂得打嘴炮,輸打贏要,也越來越多一些只用公司錢回購、頻頻變賣資產的富豪。
考慮到香港的軟實力近乎枯萎,法治死了,自由死了,信心死了,要是在此時此刻,政府願意鬆綁,鼓勵多一些願意以真金白銀押注香港的商界,展示一下硬實力,在今時今日這個低壓環境下,對香港也算是關鍵時刻站出來,對得住自己對得起人。
大灣區國舅爺
本欄逢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