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灘九成溺斃者諳泳術

泳灘九成溺斃者諳泳術

根據衞生署去年公佈《香港遇溺個案報告》內容,2012至16年共193宗「意外淹死」中,歸納導致水上活動人士溺斃的三個高危因素包括單獨行動、下水前曾喝酒、現場沒救生員當值等。令人吃驚的是,在泳灘溺斃的九成死者懂得游泳。

星期日死亡風險最高

報告指出,「意外淹死」個案死者介乎5至90歲,衞生署指「遇溺死亡率異常高」,最多人溺斃的月份為7月,星期天則是死亡風險最高的日子。報告顯示,多達53.9%的死者游泳或玩水上活動時都是單獨行動;27.9%死者被驗出體內有酒精、29.5%被驗出體內有藥物;在泳灘溺斃的個案,有高達66%發生在沒有救生員當值的時段。

近年滑水運動大行其道,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舉出滑水潛在的三個風險因素,首先是身體狀況,若平日沒有做好身體鍛煉便去滑水,會有體能上的落差;其次是器材裝備,由防曬以至出海的裝備,均是導致意外發生的因素;再者是環境,出海位置的天氣、海浪情況、水流、地理環境均對進行水上運動的危險程度有影響。

「有啲人可能係高估咗自己能力,輕視咗水上運動。」潛水歷險會創辦人區紹堅建議市民,玩水上活動前必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能否應付,也應考慮穿「助浮衣」,「萬一抽筋,或者有啲咩都好,有件衫浮住你,就可幫到你令你不會遇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