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32國的239名科學家發公開信,指世界衞生組織(WHO)漠視武漢肺炎透過空氣傳播的風險,敦促世衞更新指引,關注空氣傳播對疫情的影響,建議各地政府採取相應控疫措施。
科學家在公開信指,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氣霧傳播對疫情的影響或超出世衞認知,又指無論是病人噴出的飛沫還是呼氣時散發的微粒,均可經由空氣讓人吸入時受感染。氣霧涉及小於五微米的微粒,可在空氣中停留更久,傳播距離可超過一米;飛沫的體積則較大,且會迅速沉降至地面。
研究空氣傳播病毒的專家馬爾有份聯署,她指世衞側重醫院研究,有關研究指空氣中的病毒含量偏低,但大部份建築物的「換氣率一般較低,讓病毒可在空氣中殘留」,故世衞低估有關風險。
倡室內加裝紫外光燈殺菌
專家認為如證實空氣傳播為傳染的關鍵因素,在室內甚至社交距離下戴口罩有助防疫,照顧武肺患者的醫護人員或需佩戴N95,以過濾最細小的空氣微粒;學校、照顧中心、住宅和營業場所或需加強管制冷氣和通風設備及加裝空氣過濾系統,把循環空氣減至最低;室內場所或需安裝紫外光燈消滅病毒粒子。
世衞至上月29日對武肺的最新說法仍指,氣霧傳播或有一定作用,部份醫療程序如插管法或會增加傳染風險,但此外則有較少證據證明有關風險;又指大量證據顯示,武肺主要透過咳嗽、打噴嚏及說話時散發的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播,僅建議公眾勤洗手,認為引入新措施預防氣霧傳播不可行亦無甚幫助。
發起聯署的包括世衞顧問莫羅斯卡,多名有份撰寫世衞建議的科學家亦有加入,公開信下周將刊登於醫學期刊《臨床傳染病》。早於4月已有36名專家就同一問題發聲,獲世衞安排會面,惟數名世衞專家認為應向公眾強調洗手多於氣霧傳播,最終未有修改指引。專家批評世衞在較細小的氣霧和較大的飛沫間強行劃界。莫羅斯卡說:「我們自1946年已知道咳嗽和說話可產生氣霧。」
世衞被轟做法與科學脫節
近20名科學家,包括10多名世衞顧問的說法和世衞內部電郵均顯示,世衞做法與科學脫節,指撰寫指引的感染預防與控制委員會行事緩慢僵化,容許少數保守聲音對異見者滅聲,認為委員會在變幻莫測的疫情期間應降低舉證門檻,並採納「預防原則」,即縱未有足夠證據亦應作最壞打算,以常識向公眾作有備無患的建議。
該委員會的技術負責人阿萊格蘭茲就重申,「我們認為空氣傳播有可能,但不認為這理論有充份證據支持」,又指世衞發指引時要考慮資源較有限的國家能否跟從。
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