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7.21唔見人,8.31打死人。」7月第一天,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警告後半句是謠言或違國安法,前半句會否也相繼違禁無人知曉,柳俊江不以為然:「張曉明講啫,又唔係習近平講,張曉明講就係呀?佢係法律咩?」身為7.21傷者之一,他重拾記者專業,4月宣佈著書重組7.21歷史,國安法比新書遲來但早出世,很多人問他會否擔心,他嚴正回應「我同所有人講唔好關心、擔心我,你唔好畀恐懼我,我仲講咗句粗口」。半個月後是7.21元朗恐襲一周年,柳爺頭上傷口已結痂,精神創傷要靠文字撫平,為此重回元朗直視恐懼,他說,既然香港人要追求更好的社會,就要學會不被恐懼支配。
記者:袁楚雙
柳俊江在元朗成長,千禧年代加入電視台做記者,其中兩年曾在元朗西鐵站J出口附近居住,對元朗熟悉透頂。去年7月21日晚,柳就寢前在fb看到記者直播元朗事故被毆,觸及他底線,「從來冇聽過香港有人採訪被人用武器攻擊」,自覺熟悉地形,他深夜駕車入元朗義助被困市民離開,豈料就在最近舊居的J出口被白衣人襲擊,頭破血流縫了八針。
遇襲陰影揮之不去,柳俊江一度完全迴避7.21相關事物,也沒有公開談過自己的經歷,希望保留作供的可能性,一旦太早講出己方見聞,擔心未必有資格以中立身份助證事件調查,可惜事與願違,「𠵱家大家都知道無可能有中立調查,不如寫出嚟」。
睹警指鹿為馬 紀實成己任
柳俊江當天入元朗的出發點是眼見執法者不作為,想盡力協助傷者,從來沒想過著書,「如果社會係正常,應該公平公正徹查事件,邊個犯錯、邊個要負責任。」他逐一數起,去年底監警會海外專家小組集體退出,警隊高層緊接扭曲事件指鹿為馬,公共關係科高級警司江永祥和處長鄧炳強都說出不符事實的話,「咁嘅情況下,就算唔想做都要諗,到底我唔做仲有冇人做」。一周年,不做尚待何時,他把心一橫決定寫書記錄7.21,「我覺得係一個責任,決定寫嗰刻,感覺似7.21揸車入元朗」。
寄語港人勿如螻蟻般偷生
全書六萬多字,三個章節,最痛苦是第二章重組事發經過,因為他在創傷後遺下必須重溫新聞直播片段、消化監警會報告、收集40多名目擊者包括傷者、旁觀者、村民等證供,反覆核實、對比、排序等,他記得最初重看《鏗鏘集》開頭白衣人拉起鐵閘一幕已吃不消,「我頂唔順(唞大氣)我真係咁」。強迫自己慢慢適應,還多次重回元朗實地搜集資料,未出發前曾經憂慮元朗會否有甚麼人物等候他到訪,「其實我過去一年都冇返去……有冇人會搵我尋仇呢?會唔會有人嚟搞我屋企呢?」
去到現場,「其實冇啲咁嘅事發生,元朗都唔係一個恐怖嘅地方,周圍都係黃店」。這是他在寫書過程中的意外收穫,透過實際行動克服恐懼,「唔好迴避,去面對佢」。他覺得人往往為保安全,會被恐懼支配做出決定,「唔好話香港人,人類本身就係鍾意自己嚇自己,包括我都係」。他認為在一個合乎人權的社會契約下,恐懼行先沒有問題,可視作保障自己;但極權社會用恐懼行先,「你咪正中下懷,你咪會變成猶如螻蟻生存」。
柳俊江憶起早年往內地採訪,內地人的思考模式由對政府、對自己生命的規劃、對將來,以至世界觀已被深遠影響,「就係『我哋都唔係咩,我哋只不過係人,我哋只不過係一個好小部份,我哋做唔到啲咩』,個個都係咁諗」。他不覺得香港人應該如斯活着,很多香港人追求更高價值,追求一個更好社會,「唔好以恐懼去做任何決定出發點。我哋應該用邏輯、知識,思考我哋應該做啲咩」。
梳理白衣人背景 警力分佈
新書名為《元朗黑夜─我的記憶和眾人的記憶》,分三個章節記錄2019年7月21日晚上於西鐵元朗站發生的白衣人無差別襲擊事件。第一章梳理誘發7.21事件的背景,包括元朗鄉事派自九七回歸後的變化、與中聯辦之關係、為何白衣人多以中老年人為主、其信心危機為何有能力動員他們等;另一邊廂驗證警方常識,到底當日警方部署為何、新界東西的警方分佈人在何方等。
第二章收集逾40名目擊者的證供,多角度重組事發經過,除了包括立法會議員林卓廷的傷者,亦有目擊白衣人行動的元朗居民、退休警司等分析事件脈絡,以及當晚如何完場。第三章以柳俊江個人經歷出發,當日心態及事後反思編寫。新書預計7月15日出版,售價為$138,預購網站為 http://www.lauyeah.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