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上) - 楊靜

BOT(上) - 楊靜

週末也不能休息,可這份工作來之不易,這年畢業的同學部分甚至連面試機會也沒有,他慶幸一年前就在這家畫廊實習,居然在饑荒年代揀到份工。如果說去年實習那幾個月已經讓他對這行業生出疑問,那眼下各種奇怪形狀更讓他疑惑是否真要在此貢獻青春。進入內部才發現原來藝術行業的風光都只是門面而已,光鮮時髦的同事和上級其實薪水並不高,特殊時期別說佣金,薪金都要減半,他最近很懷疑之所以能受僱,是因為比之前炒掉那個高級助理年資淺而價格低,資本市場,人和貨一樣,講究物美價廉。

本就門可羅雀的畫廊如今更是見不到一個人影,好容易攛掇起一場展覽,各種彷彿政治文化敏感的又都要去掉,但這些作品往往也是媒體曝光的重點,危險沒了,吸引也就消失。雪上加霜是衞生安全措施之下,開幕式、酒會這些重頭戲統統取消。人人都說要去網上做展覽、開研討會,這家畫廊也不例外。事實上,因為年紀小,上司想當然相信他懂得「網絡的事」,剛入職第一單工作就是將一場展覽搬去線上。但如今這也是日常操作了,誰又那麼有興致專登跑來畫廊網站看新鮮。可是隔壁桌同事的社交網絡偏偏做的風生水起,每天隨便發點什麼,Instagram和Twitter就幾百個人來點。有天他好奇心旺盛,就去那些頁面到此一遊,點開粉絲profile看看到底受眾是誰。連開幾個發現明顯是bot,同事看到他的屏幕,也不尷尬,笑着說:「你要買粉絲嗎?我介紹網店給你。」他斟酌許久,決定還是先靠自己試試,小心翼翼說了個不字,趕緊低頭做事,怕得罪人。